治疗糖尿病,胰岛素的使用很普遍
可是,不少糖尿病患者对胰岛素有强烈的恐惧和排斥情绪
□记者 谭萍 实习生 党豪杰
专家提醒
“注射胰岛素”,医生的这项医嘱往往引起不少糖尿病患者的“抵抗”,不少患者及其家属对胰岛素心存疑虑。
其实,一旦确诊为糖尿病,患者体内已有90%的胰岛β细胞受到损伤,但其中的40%~50%β细胞是有可能恢复的。早一点使用胰岛素,尤其是在患病早期使用,不仅可迅速解除糖毒性和脂毒性对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的损伤作用,同时也可让未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和胰岛素受体充分休息,使受损伤的胰岛细胞得以修复并恢复功能。
受访
专家
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全忠 郑州大学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秦贵军
河南中医一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冯志海
误解
1
注射胰岛素会上瘾
46岁的李大妈被查出患了糖尿病,医生让她使用胰岛素,但是她不敢,怕周围的人歧视她,更怕用了胰岛素之后会产生依赖感。“万一像吸毒一样,成瘾了就太可怕了!”李大妈担忧地说。
专家释惑:
使用胰岛素不会像吸毒一样成瘾,而且,使用它是因为有必须使用的理由,它不仅能更好地控制糖尿病、延长患者的寿命、改善生活质量,甚至可以救命。
具体来说,以下几种糖尿病患者必须用胰岛素:
I型糖尿病患者 这类患者彻底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如果不注射胰岛素,就会出现严重的代谢紊乱,如酮症酸中毒,并进而发展至昏迷和死亡。
早期II型糖尿病患者 有研究证实,此类患者进行为期两周的强化胰岛素治疗,能让部分患者在3年内通过饮食控制和运动,维持理想血糖水平,短暂摆脱任何药物。
有并发症II型糖尿病患者 包括两种情况,一是其他疾病或者状况可能引起患者致命性的代谢紊乱,会发生酮症酸中毒或非酮症性的高渗昏迷,危及生命;二是其他疾病会引起口服降糖药蓄积中毒,比如肝肾功能不全或者心功能衰竭的患者,因为口服降糖药在体内代谢不畅,可使药物蓄积,副作用加重。
此外,久病II型糖尿病患者、患糖尿病的孕妇、胰腺严重损害的患者等,也必须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误解
2
等到口服药无效才用
“常有患者问我,能不能等到口服药无效的时候再使用胰岛素。”采访中,专家无奈地说,不少患者把胰岛素作为“最后关头的救命稻草”。
专家释惑:
由于糖尿病的自身特点,并发症较多和病程较长的患者极易处于无奈、焦虑、恐惧和忧郁等不良情绪中。受这种负面情绪的影响,在选择治疗方式时,唯恐原本有病的身体再受到长期注射胰岛素的伤害,因而固执地认为口服药物治疗一定比针剂治疗的不良反应少。
其实,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理想的药物,也是安全的治疗方式。只要掌握好剂量,就可以控制好病情。早期使用胰岛素,可以使患者的血糖早点得到控制,延缓或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如果等到其他药物都不能控制血糖时再使用,并发症很可能已经严重损害患者健康。
误解
3
胰岛素也能口服治病
近来,患有糖尿病的张大爷看到一则广告,声称有口服的胰岛素出售,比针剂少了许多副作用。
专家释惑:
这绝对是谎言!自从上世纪初发现胰岛素以来,一直只能用注射方式给药。目前,胰岛素不能通过口服起作用。因为胰岛素口服会被胃蛋白酶水解,失去疗效。
所以,胰岛素全都是通过皮下注射的途径起作用的。对于目前市面上出现的口服胰岛素,专家认为,那些多数并非药品,不能起到替代药物的作用。
误解
4
注射针头可重复使用
36岁的马先生患有糖尿病,为了省事和节约,每次注射胰岛素后,常常将针头留在胰岛素笔上,下次注射时继续使用。
专家释惑:
针头重复使用容易使空气或其他污染物进入笔芯,造成笔芯内药液泄漏。而且,注射笔的针头反复使用后,很容易造成针尖钝化,增加注射疼痛等问题。
此外,重复使用还会导致皮下脂肪增生,血糖波动大,胰岛素用量增加,最终使治疗费用增加。
专家提醒,如果注射笔上留有用过的针头,应立即拔下,并换上新的针头,不能重复使用,应养成一针一换的好习惯。
误解
5
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
患有糖尿病的刘女士注射胰岛素多年,因为“顺手”,很多时候,她注射的首选部位是大腿,且常在同一个位置注射。
专家释惑:
患者要根据使用的胰岛素种类,选择相应的注射部位。即,使用短效胰岛素或与中效混合的胰岛素时,优先考虑的注射部位是腹部;对于中长效胰岛素,例如睡前注射的中效胰岛素,最合适的注射部位是臀部或大腿。
此外,还要定期轮换注射部位。即,每天同一时间注射同一部位,例如,医生推荐您每天早晨注射的部位是腹部,就应该一直选择在腹部注射,不要随意更换到其他部位;每周按左右轮换注射部位,例如,大腿注射可以一周打左边,一周打右边。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每次注射点应与上次注射点至少相距1cm,避免在一个月内重复使用同一注射点。而且,每次注射前应检查注射部位,判断并避开出现疼痛、皮肤凹陷、皮肤硬结、出血、淤斑、感染的部位。
注射完毕后,针头在皮肤内应停留至少10秒钟再拔出。因为立即拔出针头,可能会发生漏液的现象,使胰岛素利用度降低,从而影响降糖效果。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1-11/09/content_61472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