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

图片

健康科普

《大河报》白露已过,秋季养生正当时

时间:2012-09-12

□记者 林辉 通讯员 邢永田

核心提示

9月7日,我们迎来今年的白露节气,标志凉爽的季节正式到来。秋天气候虽然凉爽,但“秋乏”、“秋燥”、“秋冻”也正向我们走来,如果“贴秋膘”和保养不当,也会增添许多新的烦恼。这里,教你几个预防妙招。

1

摆脱“秋乏”,加强户外活动

“秋乏”给不少人造成了困扰。特别是对于办公室一族来说,秋乏更是不得不解决的问题。

“此时在饮食调整上应多吃些含维生素的碱性食物,如西红柿、茄子、马铃薯、葡萄和梨等,这些食物都能帮助人体克服疲倦。”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中医科副主任医师王雪梅说,避免“秋乏”还要养成合理的饮食习惯,做到不挑食、少食过油过腻食物、按时就餐,吃得不宜过多也不宜过少

“此外,摄取适量的蛋白质粉,因为蛋白质是人体的主要构成物质并提供人体所需的多种氨基酸,有利于改善人体精神状态,是改善人体‘秋乏’的理想选择。”

“解‘秋乏’不能单纯地理解为多吃多睡,除了加强营养,注意劳逸结合外,还要加强户外活动。”河南中医学院第三附属医院针灸疼痛科主任胡斌说,到户外跑步、打拳、舞剑、做健身操、爬山或去公园散步等,接受大自然阳光的沐浴,可以迅速使机体消除“秋乏”的感觉,尤其是舒展肢体的活动还能促进脾胃功能恢复,“要注意的是,不宜进行高强度和剧烈运动,锻炼时应以微汗为适,切忌大汗伤及津液。”

“这个季节要保持身心愉快,很多人因为不快乐而发脾气、动怒,这些可以让‘秋乏’加剧,唯一的方法是调节好自己的情绪。”郑州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精神科副主任凌洁冰说,要学会远离消极情绪,多和情绪积极的人交流,遇到工作生活不顺心时候学会倾诉,来排解心中的苦闷,“如果长期从事室内工作,可以在工作间、案头添置一些色彩艳丽并富有生机的饰物以及花草,女性可以多穿一些颜色比较明快的服饰,通过眼睛给我们的身体传递兴奋、喜悦的信号,促进脏腑功能恢复。”

2

远离“秋燥”,多吃白色食物

白露过后,气候干燥,易伤津液,也就是人们常说的“秋燥”。面对“秋燥”,不少人选择喝水甚至服用中药,但之后还觉得干燥。

“《黄帝内经》曾述:正值中秋,天干物燥,秋天养肺,肺主毛发,肺喜白色。”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临床营养中心主任蒋婧说,天气转冷时,常常会先伤害到肺脏,而白色入肺,所以秋天防燥应多吃白色食物来润燥养肺,如应季的藕、百合、杏仁、莲子、银耳、山药、白果等白色食物,“但百合甘寒质润,脾胃虚弱者忌用。”

“秋天补水还应多吃香蕉和梨,梨肉香甜可口,肥嫩多汁,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止咳化痰的功效,而香蕉则具有润肠通便、润肺止咳、清热解毒、助消化和健脑的作用。”蒋婧说,蜂蜜水润肺、养肺,多喝能防止“秋燥”对人体的伤害,还对高血压、神经衰弱、冠状动脉硬化、肺病等也有一定的疗效,“要注意不吃或少吃辛辣和燥热的食物,如生姜、花椒、虾、蟹以及煎炸食品。”

在生活中,有人喜欢用药物来降“秋燥”,这样做是否妥当?胡斌提醒说,防“秋燥”一般以饮食调养为主,药物降“秋燥”是在出现“秋燥”的症状时应用。

“‘秋燥’最易伤肺,故‘秋燥’犯肺时可出现咳嗽,无痰或痰少难以咳出,口鼻干燥等症状。”胡斌说,这时可用南沙参12g、桑叶10g、杏仁10g、川贝6g、淡豆豉10g、生梨皮12g、栀子6g、天花粉12g、枇杷叶(包)12g,“每日一剂,水煎分两次温服。”

王雪梅说,立秋后“温燥”的气候容易“伤津”,从而导致青壮年的便秘,出现口干、口臭、舌黄、尿黄、便干、便臭等症状,“如果有这样的倾向出现,人们可以用黄芩3到5克、麦冬5克、桔梗5克、甘草3克泡水喝,这对于通便有好处。”

3

“秋冻”防病,“挨冻”要不得

很多人认为天气渐凉的时候不应该急于往身上加衣,因为“秋冻”防病。专家指出,“秋冻”对于很多冬季经常发作的疾病都有很好的预防作用,但这并不是说秋天穿得越少越好。

“‘秋冻’应看天时。”王雪梅说,初秋暑热消,气温仍高,天气变化比较平缓时,使身体略感凉意,但不感觉寒冷,“冻一冻”是可以的;仲秋气温开始下降,虽凉却不甚寒,是“秋冻”较佳时期。“晚秋气候变化较大,早晚温差增加,特别是秋冬交接时,常有强冷空气侵袭,切勿盲目去‘冻’,以防感受风寒。”

“‘秋冻’还要因人而异。”胡斌说,秋季是心脑血管疾病高发的时候,有此类病史的中老年人尝试“秋冻”是十分危险的,“这类人群在秋季要特别加强自我保健,适时增添衣物,以自己感觉不过于寒冷为度,防止受凉。”

“婴幼儿由于脏腑功能尚未完善,对外界气温等变化的抵抗力还不如成人那么强。”胡斌说,婴幼儿应对秋季的变化,还是及时增减衣物比较稳妥,防止出现感冒等外感疾病。

蒋婧说,随着天气逐渐转凉,人体的热量消耗较大,这时候要注意补充热量,可以适当增加糖分、蛋白质、脂肪的摄入量,喝牛奶,多吃蛋、瘦肉、豆类食品等。

4

贴补“秋膘”,养脾胃再贴膘

到了秋天,天气逐渐凉爽,人们胃口恢复,可以多吃一些营养丰富的食物,以补偿夏季体内能量过度消耗造成的营养匮乏。这就有了贴“秋膘”的说法。专家提醒说,贴“秋膘”虽然有道理,但也不是适合每个人,以肉补膘已经不适应现代人了。

“初秋,人的胃肠功能较弱,还没有调理过来。所以,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吃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王雪梅说,中医认为,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故不妨适度吃点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恢复,如茯苓饼、芡实、山药、豇豆、小米等。

传统上,人们认为贴“秋膘”的方法就是吃动物性食品。王雪梅说,贴“秋膘”忌只补肉类,一是脾胃尚未完全恢复到正常功能,过于油腻的食品不易消化吸收;二是体内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堆积可能诱发心脑血管疾病。“在适当食用牛羊肉进补的同时,不应忽视蔬菜和水果,它们可以为人体提供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很多老年人入秋后即着手进补,但是其中不乏盲目进补者。胡斌说,人体需要顺应四时气候的变化才能达到养生保健的目的,老年人应根据自身体质以及环境季节的变化来选择适宜的补品,“入秋宜用沙参、麦冬、虫草、银耳等滋润之剂;仲秋至暮秋,应顺应人体精气开始封藏的规律,进食滋补容易被机体吸收纳藏,有益于身体虚弱及慢性病患者的机能恢复,如鸡肉、牛肉、红枣、莲子。”

很多人认为,只要吃一些补药就能起到进补的效果,既方便又有效。“适当的药补也有利于机体健康,但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药补。”胡斌说,“虚则补之,实则泻之”是中医治病的原则,是否需要药补还应以医生诊查后根据个人体质作出的建议为主,不恰当的滥补无异于火上浇油。

一些人在贴“秋膘”时长期服用单一补品。王雪梅提醒,药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疗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会影响体内的营养平衡,对健康不利,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种脏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减退,需要全面系统地加以调理,而且不同季节,对保健药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2-09/12/content_78063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