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明年1月1日即将实施
鼓膜穿孔等从轻伤中“撤退”
阅读
提示
“新标准没有了脑震荡这个名词……鼻骨骨折、鼓膜穿孔、血尿从轻伤中删除,归为轻微伤……”自明年1月1日起,我国公检法司部门联合发布的新标准将正式实施。该新闻被本报报道后,众多百姓对新标准中涉及的众多“名词”颇感好奇。
事实上,脑震荡、鼻骨骨折、鼓膜穿孔、血尿等,并非只跟“案件”有关,这些“伤情”跟“病情”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跟你我的健康密切相关。
记者 李晓敏
[关键词] 鼻骨骨折
鼻骨骨折是耳鼻喉科常见的外伤,鼻骨骨折可单独发生,严重者可合并鼻中隔骨折、软骨脱位、上颌骨额突以及鼻窦、眶壁、颅底等的外伤,导致相应部位结构及功能的异常。
名词
解释
篮球飞起,撞断男子鼻梁
12月初的一个周末,31岁的赵先生和朋友一起打篮球,运动正酣时,篮球飞来,砸在赵先生的鼻子上,顿时,赵先生的鼻子剧痛,然后鲜血涌出。
捂住鼻子赶到医院后,医生一查,赵先生的鼻骨骨折,不过,所幸的是,由于赵先生的鼻骨并未移位,所以,为他做完外伤处理后,医生建议他回家观察,并告诉他,过一段时间,这个骨折的鼻骨会自行愈合。
“拳击、打篮球等剧烈运动,比较容易出现鼻骨骨折现象。”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主任医师王广科说,由于鼻子在脸部的中央,而且是最为突出的部位,因此在脸部的撞击伤中,鼻子首当其冲,最容易受伤。
因此,他提醒,当和别人发生冲撞的时候,应该尽可能把脸偏向一侧,不要迎头相碰,在进行有身体接触的对抗性运动时,最好戴上护鼻面罩以预防鼻部受伤。
鼻骨骨折,应该“局部冷敷”
一旦出现鼻骨骨折怎么办?
王广科建议,如果条件允许,应该立即用冰敷,以减少局部出血和肿胀,还能减少疼痛。同时,尽快到医院的耳鼻喉科就诊,让医生检查受伤的部位以明确受伤的程度,给予适当的治疗。
王广科介绍,很多外伤导致鼻骨骨折的患者,起初都当成简单的鼻出血,自行止血止痛后就不再理会。等到鼻骨畸形愈合后,出现歪鼻、鼻梁塌陷等情况才就医,但此时治疗难度已经大大增加。
鼻骨骨折,如果没有移位,一个月至三个月后,会自行愈合,但如果鼻骨骨折后移位了,如不及时治疗的话,移位的骨头就不能回到原来的位置,会出现鼻梁的偏歪和塌陷,影响面容。
此外,如果鼻梁骨折还伴有鼻中隔移位,以后会出现一侧和双侧鼻塞,影响鼻部的通气功能,也容易引起鼻炎和影响睡眠,甚至可以导致阻塞性呼吸暂停综合征,使到睡眠时血氧饱和度下降,会影响全身的各个系统和器官的功能。
下转B35版
上接B33版
新的《人体损伤程度鉴定标准》即将实施
鼓膜穿孔等从轻伤中“撤退”,但它们的危害并未走远
[关键词] 鼓膜穿孔
名词
解释
鼓膜又称耳膜。在听觉的传导功能上占有很重要的角色,能带动中耳内听小骨的振动,耳膜另外一项很重要的功能就是对噪音有防护作用。若耳膜穿孔,噪音会直接经由圆窗或卵圆窗传到内耳,容易对听觉细胞造成不可逆的伤害,鼓膜穿孔分为外伤性和非外伤性两种。
慢性中耳炎导致鼓膜穿孔
12月9日,46岁的蔡先生赶到省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就诊,他告诉医生,最近几个月了,听力有点下降,而且耳朵里总会有脓水出现。
经过检查,王广科发现,蔡先生已经鼓膜穿孔,罪魁祸首就是慢性中耳炎。
“每次坐诊,都会碰见两三个因为中耳炎导致的鼓膜穿孔患者。”王广科说,鼓膜,处在外耳道深处,外耳道与鼓室之间,是具有弹性的漏斗状薄膜。正常的鼓膜呈竹白色,像收音机的扬声器,具有集音和扩音的作用。
在王广科看来,鼓膜穿孔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外伤性的,比如,被扇巴掌、异物刺入等;另一类是非外伤性的,也就是疾病导致的,比如中耳炎,尤其是慢性中耳炎,“长期炎症发炎,脓水堆积,最终导致鼓膜穿孔。”
小孔可自愈,大孔需手术
“如果孔的直径在1至3毫米,一般可自愈,但是如果超过3毫米,有的就需要手术修补了。”王广科说,从临床上来看,如果是外伤导致的耳膜穿孔,一般都会建议保持耳朵内干燥、预防感染,观察一到三个月,如果不能自行愈合,才会考虑手术。
如果是因为中耳炎(慢性化脓性中耳炎最常见)导致鼓膜穿孔,那么,自愈可能性不是很大,很多患者需要酌情修补。
手术难度不算很大,但却是一个非常精细的活,需要在显微镜下做。
他建议,如果一旦确定有中耳炎,一定要及时治疗,不要拖延。此外,还有许多危险动作要避免,比如,用利器挖耳朵;孩子因为好奇,把细长的小棒子塞进耳朵里,因为这很容易造成鼓膜穿孔。
此外,他提醒,工厂中飞溅的金属屑、矿渣、电焊的火花、高温的液体,一旦不小心溅入外耳道,也会损伤鼓膜;用力擤鼻涕,或向中耳通气过猛,也会使鼓膜破裂穿孔。
[关键词] 血尿
血尿是指离心沉淀尿中每高倍镜视野≥3个红细胞,或非离心尿液超过1个或1小时尿红细胞计数超过10万,或12小时尿沉渣计数超过50万,均表示尿液中红细胞异常增多,是常见的泌尿系统症状。原因有泌尿系统炎症、结核、结石或肿瘤、外伤、药物刺激等,对机体影响甚为悬殊。
名词
解释
真性血尿,可分三种
拿到体检报告后,王先生很担心,因为体检报告一栏中,显示,他有“尿潜血”。
“血尿,是泌尿系疾病的常见症状之一,血尿的出现往往标志着人体‘下水道’的健康状况亮起了红灯。”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肾脏病中心主任赵占正说,发现红色尿后,首先要分清是真性血尿还是假性血尿。有些药物可以引起红色尿,如氨基比林、苯妥英钠、利福平、酚红等,这被称为假性血尿,需与真性血尿区别。
赵占正将真性血尿分为三种:一是肉眼血尿,大量红细胞混入尿液内,尿液呈鲜红色或洗肉水样,一眼即可识别;二是镜下血尿,肉眼无法观察出尿中带血,但高倍显微镜下可发现红细胞;三是尿隐血阳性,由电脑尿液分析仪测出尿隐血阳性,做镜检发现有红细胞者。
在赵占正看来,引起血尿的原因有很多,但95%以上的血尿是泌尿系本身疾病所致,如肾脏及尿路的炎症、结石、肿瘤、外伤、药物刺激等。此外,全身性疾病及邻近器官病变亦可导致血尿的发生,如出血性疾病、结缔组织病、子宫、阴道或直肠的肿瘤侵及尿路。
无痛血尿,警惕膀胱肿瘤
值得一提的是,如果患者出现了无痛性血尿,要警惕膀胱肿瘤。
“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膀胱肿瘤患者都是先出现这一信号。”赵占正认为,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常见的肿瘤,男性发病率为女性的3~4倍,发病年龄以中老年人居多。膀胱肿瘤的血尿有两个特点:一是无痛性,即在发生血尿时,患者无疼痛及其他不适症状。
但出现肿瘤坏死、溃疡和合并感染时,可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二是间歇性,即血尿间歇出现,可自行停止或减轻。两次血尿可间隔数天或数月,甚至半年。
间歇性无痛肉眼血尿被认为是膀胱肿瘤的典型症状。出血量与血尿持续时间长短,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肿瘤大小、范围和数目有一定关系,但并不一定成正比。有时发生肉眼血尿时,肿瘤已经很大或已属晚期;有时很小的肿瘤却会出现大量血尿。
由于血尿呈间歇性表现,当血尿停止时容易被病人忽视,误认为疾病消失而不及时进一步检查。当病人只表现为镜下血尿时,因为不伴有其他症状而不被发现,往往直至出现肉眼血尿时才会引起注意。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中老年人,一旦发现肉眼血尿或者体检出现镜下血尿,需要立即到正规医院进行检查治疗。
[关键词] 脑震荡
名词
解释
脑震荡是指头部遭受外力打击后,即刻发生的中枢神经系统的暂时性功能障碍,通俗来讲就是出现短暂的昏迷、意识丧失,并有可能伴有恶心、呕吐等症状,但短时间后便会恢复意识,大多数经治疗后可痊愈。
喜欢运动和开车人是高危人群
上个周末,家住郑州的刘先生带妻子和儿子回老家开封看望父母,途中,突遇一辆违规的变道车辆,刘先生紧急刹车,虽然车祸最终避免,但后座上传来沉闷的撞击声和儿子的尖叫声,原来刘先生在急刹车时,他9岁的儿子一头撞在了车门上,不一会额头上便隆起一个大包,孩子直哭叫头疼。
刘先生急忙把儿子送往医院,经过医生的检查,确认儿子被撞得轻微脑震荡,需要留院观察,待确认无其他症状后方可出院。
“脑震荡主要是由头部外伤引起的临床综合征,以一过性意识障碍为表现,没有器质性损害,在颅脑损伤中属于最轻微的一种。一般来说,头部如果出现外部伤害,都有可能出现脑震荡。”郑州颐和医院神经内科主任、主任医师徐军介绍,喜欢运动的人和开车的人需重点预防,这两类人常易受到外部伤害,在进行运动或驾车时要注意保护脑部,尤其要避免头部受到撞击。如果发生脑震荡,清醒后必须停止运动,及时到医院观察治疗,以免出现更为严重的后果。
此外徐军提醒,除了开车的人,坐车的人也要系好安全带,以避免出现像刘先生的儿子一样的悲惨遭遇。
专家提醒,三个误区要纠正
同时,对于脑震荡,徐军还提出了日常生活中,老百姓容易出现的三个误区。
第一,有些人认为家长摇晃小宝宝容易使其发生脑震荡,事实上婴儿患脑震荡的可能性比较小,因为他们的脑组织比较柔软,在受到外伤前有弹性保护,所以不太容易得脑震荡。
第二,还有人认为老年人容易得脑震荡,这也是一个误区,年轻人得脑震荡其实比老年人多,因为它是一个轻度的颅脑损伤,年轻人对抗外部力量通常比较强,一般老年人如果脑部受伤,都比较严重。
第三,有些人在头部受撞击后,认为休息会儿就好,这也不正确。
“脑震荡预后良好,多数病人在2至3周内恢复正常,但有少数病人也可能发生颅内继发病变或其他并发症。”徐军说,“虽然脑震荡通常经过三周休养后就好了,但最主要的治疗是观察,因为怕发展为颅脑损伤后遗症。有些人可能当时并无明显症状,一段时间后出现头疼头晕不舒服等,如果出现弥漫性脑损伤或迟发型硬膜下血肿,有可能会危及生命。”因此,他建议广大市民脑部受伤后,最好立刻到医院做专业判断,以免延误治疗。
线索提供 尹沅沅 常慧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12/11/content_999308.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