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之越深,恨之越切”——今日份心灵鸡汤。
这世上,没有什么深仇大恨是一瓶含糖饮料解决不了的,如果没能解决,那就再来一瓶!
何出此言呢?因为,“肥宅水”加速短命啊!里面添加的大量简单糖,特别能加速超重、肥胖、心血管疾病的发生速度,绝对是“甜蜜杀手锏”!
虽然既往已经有不少研究证实过含糖食品和饮料的健康危害,并各种敲黑板警告大家远离肥宅水和肥宅食品,但是,哈佛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貌似并不满足于既往的研究成果,可能是觉得人群数量不够大、年龄跨度不够广吧,所以,为了说明“糖”这种“口蜜腹剑”的食物成分对健康的影响程度之重,这一次,对超过10万人随访了近30年,并将得出的结论发在了上上周美国心脏协会(AHA)的期刊《Circulation》上。
将结论总结成一句话就是:含糖饮料摄入过多,早死的风险增加!而且,就算是将添加糖换成人工甜味剂(也就是“代糖”),也并不能完全降低早死的风险……
接下来,屋主带着大家简单了解一下相关研究数据:
研究对象:1980年-2014年间,参加护士健康研究的80647名女性,以及1986年-2014年间参加卫生专业人员随访研究的37716名男性(入组时都没有患慢性病);
研究时长:将近30年;
死亡人数:共36436人死亡。其中7896人死于心血管疾病、12380人死于癌症;
统计结果:含糖饮料饮用量越大,早亡的风险越高。并且,饮食质量、运动习惯、年龄、体重等因素不能完全抵消含糖饮料的这种可怕影响;
男女差异:如果不考虑年龄因素,相比于那些不经常喝含糖饮料的人( ≤ 1次/月),每天喝 ≥ 2杯的:女性死亡风险增加63%,男性增加59%。
再具体到含糖饮料的饮用量,与不经常喝含糖饮料( ≤ 1次/月)的人相比:
每月喝1-4次,死亡风险增加1%;
每周喝2-6次,死亡风险增加6%;
每天喝1-2次,死亡风险增加14%;
每天喝 ≥2次,死亡风险增加21%。
乖乖,真的是“杀人不见血的肥宅水”啊~~~
在各种早死事件中,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与含糖饮料是关系最为密切的!
每天多喝一杯含糖饮料,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10%;
每天喝 ≥ 2次含糖饮料,心血管疾病的死亡风险增加31%、癌症死亡风险增加16%(研究特别指出:结肠癌死亡风险增加38%,女性乳腺癌死亡风险增加34%)。
啧啧啧~~还是挺触目惊心的,不是吗?
看到这里,或许会有人问:那我喝“无添加糖”饮料,总可以吧?甜味剂不是糖,应该不会有这些可怕的担忧吧?
哈佛的学者们就知道会有人问这类问题,所以,对使用人工甜味剂的饮料与早死率也做了分析,结果发现:相比于基本不接触甜味剂饮料的人,用人工甜味剂饮料(比如阿斯巴甜aspartame、糖精saccharin及三氯蔗糖(sucralose等)来替代含糖饮料,虽然早死率会降低,但降低的幅度很小:
每天喝 ≥1次人工甜味剂饮料,总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依然增加;
每天喝 ≥4份人工甜味剂饮料的女性,总死亡风险和心血管疾病死亡风险分别升高30%和43%;
人工甜味剂依旧容易导致体重增加及糖尿病的发生。
事实上,人工甜味剂并不是”糖的安全替代品“这件事儿,早就有很多研究在关注并提出警告,今年1月份,《BMJ》上发表的一篇为WHO提供循证指南的迄今为止最详尽的综述就提出过:目前没有高质量可信服的证据证明人工甜味剂有助于减肥或体重控制(详见旧文:零/低热量代糖真的是你吃甜不发胖的黑武器吗?),甚至,甜味剂的健康意义可能只是个泡沫。
甜味,原来是如此忧伤的美……
其实,这已经不是AHA《Circulation》期刊第一次说含糖饮料的危害了,2015年,Circulation发表过一篇研究,主题是2010年全球各地区含糖饮料摄入所带来的疾病负担,包括对糖尿病死亡率、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癌症死亡率……的”贡献“。
好消息是:以上各条死亡率,中国和美洲差了一大截。坏消息是:20-44岁的国人,被含糖饮料”祸害“得最严重,年龄越小越是重灾区!并且,男性被含糖饮料祸害的程度比女性更严重!(这只是2010年的结果,时隔9年,中国的含糖饮料早已泛滥成灾……)
类似的研究结果,JAMA上也发布过,对1994~2004和2005~2010年间美国成年人添加糖食品和饮料摄入情况与死亡率的关系作出过对比分析,证实添加糖的过量摄入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死亡率。
美国成人添加糖摄入量常年超标,而中国人民目前的添加糖食品饮料消费状况一点儿不逊老美……想想路边的各种网红奶茶摊铺、以及街上越来越多的圆滚滚的身材——从孩子到成人,细思极恐!
2018年4月6日,英国加入法国、挪威等国家的行列,正式开始征收“糖税”。因为,添加糖的大量摄入,不仅仅是制造超重肥胖这么简单!
2019年1月,有研究提出:含糖饮料的摄入有可能增加慢性肾病的发生,要提高警惕!
2019年3月,贝勒医学院、Weill Cornell医学研究所的研究者们发表在《Science》期刊上的小鼠研究发现:每天摄取适量的高果糖玉米糖浆(一种常用于含糖饮料的甜味添加剂,相当于人每天饮用12盎司的含糖饮料),会加速小鼠肠道肿瘤的生长,且这一影响与肥胖无关——千万别把动物试验的结果不当回事儿哦~~~
【敲黑板】:含糖饮料,指的是饮料中含有蔗糖、乳糖、葡萄糖、果糖、麦芽糖、高果糖玉米糖浆等添加糖的饮料,大家只要在购买时阅读「配料表」就能知道有没有这些成分。可乐、汽水等碳酸饮料,运动饮料,功能饮料,液体或固体饮料类的奶茶、咖啡等,都属于含糖饮料。
bet36体育在线:添加糖的摄入限量,屋主既往生活有点苦,我能吃块糖吗?一文中,有非常详细的解读,不了解的朋友可以去复习一下。一般情况下,随便一罐可乐或者一瓶500毫升的果汁饮料,轻轻松松就能让你的添加糖摄入量超出世界卫生组织 WHO、中国营养学会和美国心脏协会 AHA 的建议。
最需要特别提醒大家注意的是:鲜榨果汁!它含有相当量的果糖、葡萄糖和蔗糖,是一种极容易被忽视的”浓缩糖水“,类似的还有蜂蜜水——这两种,是欺骗性最强的,极容易让你们中招~
相关阅读:水果和果汁导致尿酸高和痛风,真的吗?,你以为蜂蜜”很养生“?其实只是”很长肉“。
……
文末,听我语重心长一句劝:虽然,确实有人可以凭借强大的基因对抗糖对身体的不利影响,但是,跟基因和表观遗传对赌,你真的不一定能胜出!小心驶得万年船——这七个字,放之四海而皆准。
遂谦碎碎念
还有什么伤害比让一个人甜蜜地”慢性自杀“更温柔而又残忍呢?
原标题:如果你恨一个人,就送他/她两瓶含糖饮料(夺命肥宅水)……
喜欢记得去传播
参考资料:
Gitanjali M. Singh, Renata Micha, et al., stimated Global, Regional, and National Disease Burdens Related to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in 2010. Circulation.2015;132:639-666.
Quanhe Yang, Zefeng Zhang, et al., Added Sugar Intake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Mortality Among US Adults. JAMA Intern Med.2014;174(4):516-524.
Rebholz CM, Young BA, Katz R, et al. Patterns of Beverages Consumed and Risk ofIncident Kidney Disease. Clinical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CJASN. 2019 Jan 7;14(1):49-56.
Marcus D. Goncalves, Changyuan Lu, et al., High-fructose corn syrup enhances intestinal tumor growth in mice. Science, 2019; 363 (6433): 1345-1349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