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钟和诺贝尔奖
三年前,诺贝尔生理医学奖颁给了三位美国科学家,因为他们发现了控制生物钟的分子机制。
这个诺奖绝对实至名归!
包括人类在内,生命体都有一个内部的生物钟,来让他们适应地球自转和昼夜变换。植物光合作用,动物吃喝拉撒睡,无一不受到生物钟的调控。
如果你有个晚上不好好睡觉的娃,肯定充分理解有个稳定的生物钟是多么重要。
图片
(图片来源:www.pexels.com)
生物钟和疾病也有密切的关系。大量研究发现,如果长期生物钟紊乱,会带来很多慢性病,包括癌症、肥胖、糖尿病、高血压等等!
长期熬夜,不规律作息确实是致癌风险因素!
破坏细胞生物钟节律造成癌症
bet36体育在线:生物钟和癌症的话题,我还真有点一手经验,因为我在美国的时候,曾经参与过一项研究,证明了控制生物钟的重要基因,同时也在细胞生长和癌变过程中起到关键作用。
图片
合作者Lamia教授是研究生物钟基因的专家。几年前,她的团队把正常细胞里CRY2基因去掉后,意外发现不仅细胞生物钟紊乱了,而且细胞越长越快,久而久之,居然变成癌细胞了!
她本身不是做癌症研究的,于是找到了我。经过近两年的工作,我们最终发现:
1:生物是一个有机整体。控制生物钟的基因,也协调着细胞生长。
2:和正常细胞相比,癌细胞的生物钟通常是紊乱的。
无独有偶,麻省理工的科学家几乎同时发现,无论是通过人为控制光照让老鼠不断倒时差,还是直接破坏老鼠的生物钟基因,都会显著加快肺癌进展。
证据远不止如此。在这两项研究之前,已经有几十项动物实验证明,破坏昼夜节律,会加速癌症发生。
倒夜班和癌症风险
在动物身上,“破坏生物钟规律会致癌”这个结论是毫无争议的。
那么对于人,作息不规律,经常熬夜会增大患癌概率么?
极有可能。
2019年,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就把“倒班/上夜班”(Night Shift Work)定义为2A级致癌因素,也就是“很可能有致癌风险”。这和大家熟悉的红肉,滚烫饮品等因素是一个级别的。
有多个大规模人群中做的研究,都发现不规律作息会增加患癌风险。其中关系最密切的是乳腺癌、前列腺癌和结直肠癌。
比如,有两项大规模的研究发现经常需要倒夜班的护士,得乳腺癌的概率比普通人群更高。而另一项研究则发现,经常需要倒时差的空姐,得乳腺癌概率也有所提高。
还有研究发现,生物钟紊乱不仅增加患癌概率,还可能会让癌症更恶性,耐药性更强,患者寿命更短。
总之,很不好!
咱们祖先早就知道这点。古人云:“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关灯不要玩手机。
图片来自网络
生物节律因人而异
值得强调的是,“规律作息”不等于简单的“早睡早起”。网上流行的“器官定时排毒说”纯碎瞎扯。
健康作息这句话,对于每个人的含义是不同的。
每个人的生物钟节奏受到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影响,会有很大区别。如果你习惯“晚睡晚起”,或者每天只睡5-6个小时,可能都是正常的。
只要生活规律,睡眠质量高,每天精力充沛,就不用担心。这就是你的生物钟。
我们要避免的,是频繁改变生活和睡眠节奏,导致生物钟紊乱。
那如果工作需要,偶尔熬夜,或者经常要越洋飞行倒时差,岂不是一定得癌症了?
当然不是。
癌症发生永远是个概率问题。如果某个方面增大了一些风险,也不用恐慌,你需要做的,就是比其他人做bet36体育在线降低风险的事儿。
比如锻炼,比如多吃高纤维食物,比如按时接种HPV疫苗,比如不吃发霉粮食,等等。
幸运的是,从统计上看,生物钟紊乱增加的癌症风险并不是很大,显著低于抽烟,喝酒,二手烟,肥胖等。
所以,如果不幸需要熬夜,请尽量戒烟控酒,坚持运动,均衡饮食,这样可以显著抵消掉熬夜带来的负面影响。
很遗憾,现实中熬夜的人,往往还容易叠加别的风险因素。比如熬完夜和朋友去吃夜宵:
熬夜+抽烟+喝酒+烧烤+油烟污染......全是致癌因素,大家悠着点儿吧。
参考文献:
1:CRY2 and FBXL3 Cooperatively Degrade c-MYC. Molecular Cell,2016, 64, 774–789
2:The Circadian Clock in Cancer Development and Therapy. Prog Mol Biol Transl Sci. 2013 ; 119: 221–282.
3:Carcinogenicity of shift-work, painting, and fire-fighting. Lancet Oncol. 2007 Dec;8(12):1065-1066.
4:Circadian Rhythm Disruption Promotes Lung Tumorigenesis. Cell Metab. 2016 Aug 9;24(2):324-31.
5:Biological clocks and shift work: circadian dysregulation and potential long-term effects. Cancer Causes Control 2006; 17: 489-500.
《中国临床营养网》编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