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心病是中老年常见疾病,但许多人对冠心病的认识往往存在一些误区:
误区一:老年人+心律失常=冠心病
心律失常是一种常见的心脏搏动或传导障碍所致的心电图异常,少数患者没有任何主观症状,只是在心电图检查时才被发现。绝大多数没有器质性心脏病的心律失常患者预后良好,而由于器质性心脏病引发的心律失常则预后相对较差。对于老年人来讲,临床上见到的绝大多数心律失常并不一定是心脏缺血所导致的。
误区二:老年人+胸痛=冠心病
胸痛是冠心病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但是胸痛同时也是其它疾病的重要临床表现之一,例如:颈椎病、肩周炎、肋软骨炎、胸膜炎、心包炎和消化道疾患等。但是老百姓对于上述胸痛很难准确把握,建议一定要及时到正规医疗单位进行诊治。
冠心病所导致的胸痛具有以下临床特点:胸痛范围模糊不清;每次发作部位相对固定,不游走;多于劳累或是情绪激动过程中发作,而不是之后发作;胸痛发作时多感乏力,休息或是含服硝酸酯类药物多可迅速缓解疼痛症状;胸痛与饮食和体位关系不密切,局部按压、拍打、热敷往往不能使胸痛缓解;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一般不会超过15至30分钟,并且疼痛缓解后,除了会伴有一定程度的乏力外,胸痛症状会完全消失。
误区三:老年人+心电图ST-T改变=冠心病
临床上,冠心病心肌缺血发作会导致心电图ST-T改变,但是非典型的ST-T改变最常见的原因并不是心肌缺血,所以,即使对于老年人来讲,心电图ST-T改变并不能与冠心病划等号。反过来讲,多次心电图正常也不能排除冠心病。
误区四:年轻人、女性和瘦人不易得冠心病
一般认为:冠心病多发于老年人,研究发现:40岁以下的年轻人发生冠心病的比例在逐年增高,临床上20岁左右的年轻冠心病患者已经屡见不鲜。研究还发现:女性在绝经期前,发生冠心病的风险低于男性,在绝经期后发生冠心病的风险明显增高,甚至赶上或超过男性,并且预后不如男性患者。
误区五:刚做完健康体检,近期不会得冠心病
临床曾经遇到一位50岁的男性患者,一周前在某体检机构进行了十分细致的健康体验,体检医生当时告诉他一切正常,可就在体检后一周,该患者发生了剧烈胸痛,本人误认为不该是心脏的问题,未能及时就诊,以至于失去了最佳抢救时机,丧失了宝贵的生命。目前一般的健康体检只是涉及机体代谢、脏器功能以及肿瘤筛查等,尚不能够对冠心病进行早期诊断。
误区六:接受冠脉搭桥手术或支架介入治疗后便不需用药
冠状动脉搭桥手术或支架介入治疗是治疗冠心病的有效手段,但不能保证不再复发。所以即使是心脏手术以后也必须进行生活方式的干预和长期乃至终生的药物治疗。 误区七:冠心病患者如果血脂不高,就不需要服用降脂药物 血脂增高是冠心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严格控制血脂是冠心病防治过程中的重要手段。有研究发现,如果将冠心病血脂水平控制在接近新生儿水平,则可在一定程度上使冠状动脉粥样斑块回缩或减少。相反,对于不具有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危险因素的个体,血脂控制的要求则可相对宽松。而对于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应该予以严格控制。 误区八、支架寿命不能永久 ? 一些病人为支架的使用寿命而担心,其实这是不必要的。目前支架使用的是医用金属材料,支架在释放前,是包绕在特殊的球囊上,在释放过程中,需要使用较大的张力,打开球囊,使支架与血管壁紧密结合并镶入血管壁,所以,支架在体内是终身的,并且是安全的,即使这个部位再次出现狭窄,还可以在这个部位再次进行球囊扩张和放置支架。 误区九、支架植入后不能运动锻炼,否则可能导致支架的移位。 不少患者植入支架后,老是担心支架会不会移位,剧烈运动后会不会掉下来,甚至连穿衣服都小心翼翼。其实,这种顾虑大可不必,只要支架植入操作顺利,术中支架贴壁良好,是完全不影响日常生活和运动锻炼的。支架植入体内后,随着时间的延长(几个月到一年),冠脉血管上的细胞会生长、迁移最后覆盖整个支架的表面,使支架成为人体血管的一部分,此时即使多么剧烈的活动都不会使支架移位或掉出。一般建议体育锻炼在术后一个月后开始,以中低强度的运动如慢跑为宜,不主张剧烈运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