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颤,血压越低死亡率越高
房颤治疗药物可以降低血压。而房颤患者血压和死亡率之间的关系仍不明确,现有指南中对房颤患者的最适血压值也无明确规定。2014年9月1日发表在American Journal of Cardiology上的一项析因分析研究对此进行了深入探讨讨,结果表明,房颤患者的血压与全因死亡率之间呈U型曲线关系。
该研究共纳入AFFIRM试验中的3947例房颤患者,随机分配至心率控制组或心律控制组。基线期和随访期的收缩压和舒张压变化以10-mm Hg计,终点为全因死亡率和次要结局(全因死亡率、室性心动过速和/或室颤、无脉性电活动、严重心动过缓、卒中、严重出血、心肌梗死和肺动脉高压的组合)。多变量分析显示,房颤患者收缩压和舒张压与主要和次要结局之间呈U型曲线。非线性Cox比例风险模型显示全因死亡率在血压为140/78 mm Hg时最低。各亚组也表现为类似的U型曲线。当血压<110 /60 mm hg 时,全因死亡率增加。
房颤患者的血压控制目标或应高于普通人群,若血压降低至<110 /60 mm hg,则治疗房颤的药物可能与患者全因死亡率或不良事件相关。研究显示,患者血压为140/78 mm Hg时全因死亡率最低。由此可见,血压管理是一把双刃剑,医生需要在降低房颤复发和防止卒中之间找到平衡点。
房颤用药误区
减少由房颤引起的卒中,必须从源头抓起,即对于有中、高卒中危险性的房颤患者进行抗凝治疗,也就是服用抗凝药物。这个观点已在国内和国际上达成共识,但我国房颤患者抗凝药的使用还不尽如人意,并且存在一些误区。
首先,许多面临卒中威胁的中危、高危房颤患者仍在使用阿司匹林抗凝,但其抗凝疗效不明确,而且预防卒中发生的效果有限。
其次,还有相当一部分房颤患者根本没有治疗。许多房颤患者甚至医生缺乏对无需监测INR血药浓度的达比加群酯等新型抗凝药物的了解,以为没有无需检测INR的抗凝药,进而放弃抗凝治疗。
由于抗凝治疗并不能消除房颤,不能改善患者心悸、乏力、心衰等症状,一些房颤患者只用房颤治疗药物而忽视抗凝治疗。其实,房颤患者特别是年龄大于65岁、以前有过脑卒中病史或者短暂脑缺血发作、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以及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其他血管疾病者和左心房扩大、超声心动图发现左心房血栓的房颤患者,除了服用房颤治疗药物外,必须进行抗凝治疗,甚至应该以抗凝药治疗为主。
另外,房颤(AF)患者主要通过口服抗凝药物(OAC)来预防卒中发生。很多房颤患者同时合并动脉粥样硬化疾病,临床上往往在口服抗凝药之外加用抗血小板药物治疗,但是口服抗凝药联用抗血小板治疗是否增加临床受益并不明确。一项Brigham妇女医院和哈佛医学院的研究提示,对于使用口服抗凝药物的房颤患者应谨慎开处阿司匹林(ASA)处方。上述结论是基于ORBIT-AF研究的最新数据分析做出的,这是一项真实世界的注册研究,共有176个临床实践中心参与。主要研究结局6个月出血、住院、缺血性事件和死亡发生。
我们从中得到的启示是,在某些情况下阿司匹林是绝对必要的而抗凝以预防卒中也是正确的。但是对于没有心血管疾病证据的房颤患者,如果他们正在使用抗凝药物,在处方阿司匹林之前要再三考虑、权衡利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