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

图片

皮肤科

消毒剂及防护用品引起皮肤伤害我们该怎么办? ----送给抗疫一线工作人员的护肤小贴士

时间:2020-02-10

在抗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的过程中,医务人员正确使用消毒剂及防护用品至关重要。然而,消毒剂及防护用品的反复或长时间接触又可能引起皮肤伤害。如何做好消毒防护的同时保护好皮肤不受伤害呢?下面小编整理了一些相关资料,希望能够帮助抗疫一线的英雄们!

01

消毒剂引起的皮肤伤害及处理措施

在新型冠状病毒防控过程中,常用的消毒剂有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性消毒剂,部分人群在使用或接触后可能会产生不良反应。

过敏反应主要见于对所含消毒成分过敏的特殊体质人群,多在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瘙痒等症状;严重者可出现丘疹、水疱,甚至糜烂破溃,可在破溃后继发感染。

处置原则

1)首先停止使用可疑消毒剂,更换为其它非过敏产品。2)若皮疹较轻,可在停用3-5天后自行改善,无需特殊处理。

3)若皮疹严重,瘙痒明显,可口服第二代抗组胺药,外用中强效糖皮质激素如糠酸莫米松乳膏、卤米松乳膏等。

4)当有继发感染时,应局部或系统性使用抗生素。

皮肤屏障破坏与刺激反应:由于脂溶性消毒剂容易溶解皮肤表面皮脂膜,反复使用这类消毒剂容易导致皮肤屏障功能破坏,出现皮肤皲裂。如果继续使用时,消毒剂渗入皮肤产生刺激性皮炎。表现为反复使用该消毒剂后,接触部位瘙痒,皮疹可为红斑、丘疹、水疱、皲裂。

处置原则加强护肤润肤剂使用,其它措施同过敏性接触性皮炎的处理。

02

防护用品引起的皮肤伤害及处理措施

手套、鞋套、防护服、护目镜等,因具有物理隔绝作用,可有效阻断新冠病毒的传播。但是密闭时间过长,容易引起皮肤浸渍;摩擦可能引起皮肤机械损伤,此外这类产品往往含有橡胶或塑料等有机成分,直接接触皮肤可能引起过敏等皮肤损害。

皮肤浸渍如果持续穿戴这些橡胶制品,则会因透气性较差致皮肤长期处于潮湿状态,发生浸渍,表现为局部皮肤变软、发白、起皱、脱皮等。

处置原则:

①选取型号适合的防护用具,确保穿戴松紧适度,待皮肤及防护用具消毒剂彻底干燥后再佩戴;

②佩戴防护用具前,局部外用含氧化锌或凡士林的护肤润肤剂,可使皮肤表面形成一层脂质膜,保护皮肤减少摩擦、防止水化过度、隔离汗液及其他刺激;

③若有条件可适当增加手套等防护用具的更换频率,更换期间将汗液擦干,再次使用护肤润肤剂;

④穿戴结束清洁皮肤后及时使用护肤润肤剂;

⑤浸渍明显时可使用收敛剂如氧化锌乳膏等。

机械损伤主要指由于较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品,皮肤组织受压、摩擦而出现的机械伤害。常见部位有:与口罩绑带接触的颧骨、脸颊部、耳后,与口罩塑形处接触的鼻梁部,护目镜边缘,帽沿线,与“尿不湿”接触的腹股沟区,防护衣腰带紧束部等。常见表现有压痕,擦伤、紫癜等。

处置原则

①穿戴松紧合适的防护用品;穿戴时间不宜过长;穿戴前可以局部涂抹润肤剂,

②可利用薄型软聚硅酮泡沫敷料或水胶体敷料进行局部减压,压痕一般不需要特殊处理,持久或反复发生处或伴有皮下淤血时,可外用改善局部血液循环的药物如多磺酸粘多糖乳膏、肝素乳膏等;

③皮肤破损处可外用抗生素软膏,外贴创可贴或纱布保护创面,一般要待痊愈后方可继续穿戴。

汗疱疹又称为出汗不良性湿疹,表现为对称性发生于手和(或)足的大量小水疱,水疱位于表皮深层,略高出皮肤表面,可伴有瘙痒、刺痛或烧灼感。

处置原则:尽量保持手、足皮肤干燥,手套等防护用品穿戴前可适当使用护肤润肤剂,穿戴时间不宜过长;皮损部位可外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治疗。

继发皮肤浅部真菌感染由于长时间穿戴防护用具,局部容易形成多汗、潮湿、温暖的环境,可能出现体癣、股癣、足癣等皮肤浅部真菌感染,可累及躯干、腹股沟、臀部、足部等处,表现为环状、半环状或不规则的红斑、丘疹、丘脓疱疹。

处置原则:可局部外用抗真菌药如联苯苄唑乳膏、酮康唑软膏等;如效果不佳或皮损泛发,酌情使用系统抗真菌药物,如口服伊曲康唑或特比萘芬等。


参考资料: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分会相关处理流程与规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