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

图片

皮肤科

常见过敏性皮肤病的诊治(转载)

时间:2015-06-08

临床上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有荨麻疹、接触性皮炎、湿疹、药疹、特应性皮炎、自身敏感性皮炎、丘疹性荨麻疹等。现将上述几种疾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分述如下:

1 荨麻疹
1.1 临床特特点:
荨麻疹是由于皮肤、粘膜小血管反应性扩张及通透性增加而产生的一种局限性水肿反应,主要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红色或苍白色的痉痒性风团。尊麻疹的病因复杂,大多数患者不能找到确切的过敏原。最常见的过敏原为食物,包括鱼、虾、蟹、蛋类、水果(草莓、桃子、葡萄和樱桃等)、肉类、大蒜、酒类等,其他因素包括药物(如青霉素、血清制品、各种疫苗、磺胺类)、感染因素(包括病毒、细菌、真菌、寄生虫等)、物理因素、动物及植物因素、精神因素、内脏和全身性疾病等均可是致病因素。从发病机制来看,以Ⅰ型变态反应为主,极少数为II型、III型变态反应或非变态反应机制。
荨麻疹是临床最常见的过敏性皮肤病,15%-20%的人一生中至少发生过一次。根据病程,分为急性和慢性两类,急性荨麻疹通常在治疗后数日甚至数小时即可痊愈,而慢性尊麻疹则反复发作达3个月以上甚至数十年不愈。典型的皮损为大小不等的红色或苍白色风团,呈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孤立、散在或融合成片,持续时间一般不超过24小时,但新风团此起彼伏,不断发生,皮损瘙痒剧烈。急性荨麻疹病情重者可伴有心慌、烦躁、恶心、呕吐,甚至血_压降低等过敏性体克样症状,部分可因胃肠道粘膜水肿出现腹痛,剧烈时颇似急腹症,并可出现腹泻,若累及气管、喉粘膜时,出现呼吸困难,甚至窒息。慢性荨麻疹全身症状一般较轻,风团时多时少,反复发作,常达数月或数年之久。可有规律性,如晨起或临睡前加重或呈季节性发作。大多数患者自己不能找到病因。
此外,还有几种特殊类型的尊麻疹:①皮肤划痕症:亦称人工荨麻疹。因手搔抓或因硬物划过皮肤后5-15分钟,沿划痕出现条索状隆起,伴瘙痒,不久即消退。②寒冷性荨麻疹:有家族性和获得性两种,后者较常见。接触冷风、冷水或冷物后,暴露或接触部位产生风团或斑状水肿。③胆碱能性荨麻疹:多见于青年。由于运动、受热、情绪紧张、进食热饮或乙醇饮料使躯体深部温度上升,促使乙酰胆碱作用于肥大细胞而发生。风团直径为2-3mm,周围有红晕,约1-2mm。可于半小时至1小时内消退。④日光性荨麻疹:较少见,由中波及长波紫外线或可见光引起,风团发生于暴露部位的皮肤,有痒和针刺感。⑤压迫性尊麻疹:皮肤受压后约4-6小时,局部发生肿胀,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持续8-12小时消退。⑥血管性水肿:是一种发生于皮下组织较疏松部位和粘膜的局限水肿,分遗传性及获得性,后者常见,常伴其他遗传过敏性疾病。主要发生于眼睑、口唇、而部、外生殖器和手足等处。皮损为突然发生的局限性肿胀,边界不清,肤色正常或淡红,表而光亮,持续1-3日可渐行消退。
发生于喉粘膜者,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导致窒息死亡。
1.2治疗原则
急性荨麻疹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物如扑尔敏、酮替芬、西替利啧、氯需他定等,通常以2-3种抗组胺药合用,也可考虑采用25%的葡萄糖40m1+ 10%葡萄糖酸钙l0ml缓慢静脉推注。伴腹痛者可给子抗胆碱药.如普鲁木辛、阿托品、654- 2等;病情严重或伴有体克或喉头水肿及呼吸困难者,应立即皮下注射0. 1 %肾上腺素0. 5m1.同时吸氧.并给予地塞米松5-10 mg加入5%-10%葡萄糖溶液250~ 500m1中静滴.必要时15分钟后可重复注射肾上腺素0. 5m1。同时应通过追溯病史以发现可疑过敏原.为预防复发打好基础。
慢性荨麻疹应首先查找可疑过敏原,采取避免措施.如从饮食中剔除可疑过敏食物.从环境中排除过敏原。治疗可根据风团发作情况调整抗组胺药的剂量.短期应用抗组胺药治疗时可2-3种药物联合。使用长期用药时可以多种抗组胺药交替使用。对顽固性荨麻疹.也可配合H1受体拮抗剂如需尼替丁等。特殊类型荨麻疹常选用兼有抗5-羟色胺、抗胆碱作用的药物.如羟嗪、去氯羟嗪对物理性荨麻疹有较好效果、赛庚啶对寒冷性荨麻疹效果较为突出。胆碱能性荨麻疹可选用阿托品或654- 2等。 外用药物治疗夏季可选用止痒液、炉廿石洗剂等.冬季则选有止痒作用的乳剂.如苯海拉明霜等。
2 接触性皮炎
2. 1 临床特点:
接触性皮炎是由于接触某种物质后,在皮肤、粘膜接触部位发生的急性或慢性炎症反应。诱因可分为动物性、植物性和化学性二大类。如动物的皮毛、毛虫、隐翅虫的毒素、漆树、除虫菊、金属制品、化工原料、某些外用药、化妆品、农药、橡胶、塑料等。接触物若属变应原性质,通常在初次接触4日后,若再次接触可在48小时内发病。若属原发性刺激物.多在数分钟至数小时发病。皮损发生于接触部位。表现为边界清楚的红斑、丘疹、丘疱疹。严重时红肿明显并出现水疱、大疱.甚至糜烂、溃疡。但在组织疏松处如眼睑、包皮等处水肿明显,界线不清楚。如接触物为气体、粉尘则皮损呈弥漫性而无明显界限。患部常有灼痒和灼痛感,少数严重的患者可有全身反应。接触性皮炎在去除刺激物,经积极处理,1-2周内可痊愈。愈后做斑贴试验可查到致敏的物质。临床上需与湿疹相鉴别。后者常无明确接触史,皮损呈多形性,常对称性发生。边界弥漫不清,趋向于慢性.易于复发.病因常难找到。
2. 2治疗原则
寻找病因,脱离接触物,积极对症处理。局部药物治疗视患处皮损而定。急性期红肿明显选用炉廿石洗剂外用,渗出多时用3%硼酸溶液冷湿敷。亚急性期有少量渗出时用湿敷剂或糖皮质激素糊剂,氧化锌油,无渗出时用糖皮质激素霜剂等。有感染时可加用抗生素。全身治疗应根据病情轻重选用口服抗组胺药,必要时可加用糖皮质激素。
3 湿疹
3.1临床特点:
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真皮浅层及表皮变应性炎症。病因复杂,一般认为是由内、外多种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湿疹样皮损。内因如慢性感染病灶,内分泌代谢改变,血循环障碍,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等。外因如某些过敏性食物、吸入物、日光、炎热和干燥环境以及化学物质等。患者对各种外因的易感性和耐受性往往与遗传因素有关,并可随年龄、环境改变。
急性湿疹发作急,初起局限于某一部位,很快发展成对称性,甚至泛发全身。损害多形性,红斑、丘疹、水疱簇集成片状,边缘弥漫不清。在某一阶段以某一种形态的皮损表现为主,由于搔抓,常引起糜烂、渗液、化脓、结痴等继发改变。皮损瘙痒剧烈,数周可消退,但常复发有转变成亚急性或慢性倾向。
亚急性湿疹由急性湿疹减轻或消退过程中形成,或由慢性湿疹加重所致。皮损主要有丘疹、丘疱疹及小片糜烂渗出,可有结痴或脱屑。慢性湿疹常由急性湿疹演变而来,少数发病即呈慢性过程。皮损边界比较清楚、皮肤增厚显著,部分呈苔鲜样变。常好发于面部、耳后、阴囊、外阴、肛门、小腿及足背等处。湿疹应与接触性皮炎、神经性皮炎等相鉴别。
3. 2 治疗原则
要去除各种可疑的致病因素,如发病期避免辛辣食物及酒类、浓茶、咖啡。避免过度烫洗,消除体内慢性病灶及其他全身性疾患。局部治疗根据病期及皮损形态特点,按外用药物应用原则选用适当剂型和药物(参见接触性皮炎的治疗)。内服药物疗法以抗炎、止痒为目的,包括应用各种抗组胺药等,另外对于瘙痒引起精神烦躁患者可服用安定等镇静剂。急性期可选用钙剂、维生素C、硫代硫酸钠等静注,有合并感染者,加用抗生素。
4 药疹
4.1 临床特点:
药疹亦称药物性皮炎,是药物通过内服、注射、吸入、灌肠、栓剂甚至通过破损皮肤等途径进入人体后,在皮肤粘膜上引起的炎症性皮疹,药疹的发病机制多与变态反应有关。病因包括:①个体因素:包括遗传因素,过敏体质,某些酶的缺陷,机体病理或生理状态的影响等。同一个体在不同时期,对药物的敏感性亦不相同。②药物因素:临床易引起药疹的药物有抗生素(如青霉素、磺胺类、痢特灵、链霉素、四环素等)、解热镇痛药(如阿司匹林、扑热息痛等)、镇静催眠及抗癫痈药(如苯巴比妥、苯妥英钠、眠尔通等)、异种血清制剂及疫苗(如破伤风抗毒素、狂犬病疫苗等)和某些中药制剂等。
药疹的临床表现多种多样,一种药物对不同患者,或同一患者在不同时期可引起不同的皮损和症状;而同一状和皮损也常可由不同的药物诱发。药疹发生有一定的潜伏期,第一次用药多在4-20日内发疹,重复用药,机体己处于致敏状态,则常在24小时内发生。皮疹的形态多种多样,有固定性红斑,麻疹样红斑,猩红热样红斑,荨麻疹样,多形红斑样,玫瑰糠疹样及较严重的大疱性表皮松解型或剥脱性皮炎型。除固定性红斑和尊麻疹样表现外,其他型皮损几乎均为对称性和全身性分布。重症药疹如重症多形红斑型、大疱性表皮松解坏死型和剥脱性皮炎型,可伴口腔处的粘膜损去。部分病例伴有发热等全身症状,严重者可伴有其他系统症状,如累及呼吸道可出现支气管痉挛;累及消化道,表现呕吐、腹泻;累及泌尿道,表现尿急、尿失禁或尿储留等。心、肝、IIX等脏器亦可受损。
4. 2 治疗原则
①去除病因:停用一切可疑药物,采取加速药物排泄的措施,必要时给予泻剂和利尿剂。②外用药物:皮损可用炉廿石洗剂及糖皮质激素霜剂。对红肿伴有渗出的皮损,用3%硼酸溶液或生理盐水湿敷,对大疱性表皮松解型药疹等严重性药疹,其糜烂而以暴露干燥和创面湿敷交替进行。应注意保暖及消毒隔离。③全身治疗:轻型药疹,一般给予抗组胺药、维生素C等,必要时给子强的松15-60mg,早晨一次口服,待皮疹消退后逐渐减量以至停药。重症药疹,要早期足量使用糖皮质激素,一般给予地塞米松10-20mg/天静滴,病情应在3-5日内控制,否则应加大糖皮质激素用量,在原剂量的基础上加1/3-1/2,待皮疹颜色转淡,无新发皮疹,症状缓解后可逐渐减量。另外,对重症药疹,应注意预防和治疗感染及并发症,加强支持疗法和加强护理。
5 特应性皮炎
5.1 临床特点:
特应性皮炎也称“异位性皮炎”、“遗传性过敏性皮炎”,是一种与遗传过敏性素质有关的皮肤疾病。其发病机制日前还不很清楚,可能是由于遗传因素、免疫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临床特征是皮肤痉痒,皮疹多形性并有渗出倾向,在不同年龄段表现不一样,患者常伴有哮喘、过敏性鼻炎和血清IgE增高。
临床分为二期:①婴幼儿期:以往又称婴幼儿湿疹,发病常在出生后1-6个月。以面部为主,有时头皮、四肢和躯干亦可累及,皮损呈丘疹、水疱、脓疱、糜烂、浆液或脓液、结痂甚至出血等病变,而以糜烂型较多,病情时轻时重,瘙痒明显。接种或出牙时,皮损常加重,一般在2岁以内逐渐好转痊愈。②儿童期:多在婴幼儿湿疹缓解1一2年后,自4岁左右开始复发,少数自婴儿期延续发生,皮损累及四肢伸侧或屈侧,常限于腘窝、肘窝等处,其次为眼睑、颜面部,皮损潮红,渗出现象较婴幼儿期轻,丘疹暗红,伴有抓破等皮肤损伤,久之则皮疹肥厚,苔鲜样变,此期瘙痒仍很剧烈。③成人期:呈播散性神经性皮炎表现,皮疹分布于肘窝、腘窝、四肢伸侧、颈和眼睑,可泛发全身。干燥粗糙,有显著苔鲜样变,仍然剧痒。
2 治疗原则:
早期发现过敏原并加以预防可以避免病情的发展,因此应尽量避免可疑的食物、吸入物及接触物,母乳喂养的婴儿母亲应忌食辛辣、海鲜等。治疗宜全身用药与外用药相结合,治疗原则与急性、亚急性、慢性湿疹的用药相同。局部清洗时宜用偏凉的温开水或生理盐水,避免使用热水,同时应注意防止继发感染。
6 丘疹性荨麻疹
6. 1 临床特点:
是一种儿童及青少年常见的风团样丘疹性皮肤病,可能为某些昆虫如臭虫、跳蚤、蚊虫、螨虫叮咬具有过敏性体质的人而发病,也可能与肠道寄生虫、食用某些食物有关。此病春秋季多见,皮损为纺锤形或圆形红色风团样丘疹,1-2cm大小,中央常有丘疱疹、水疱或大疱,数目不定,成批发生,成条状分布或簇集。一般发疹1周后逐渐消退,若病因未去除可反复发生。常因反复搔抓而继发感染。
6. 2 治疗原则:
应积极寻找病因并去除,一般情况下可选用各种抗组胺药等,局部可外用炉甘石洗剂,有糜烂、渗出时用3%硼酸溶液湿敷,继发感染可加用抗生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