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资料】
先证者,男,54岁。全身多发囊肿50余年。患者从记事起就发现躯干、四肢多发囊肿,无疼痛、瘙痒等不适。囊肿逐渐增多增大,10岁时皮损累及至头面部、躯干及四肢,目前除掌跖部位全身皮肤均受累。个别囊肿破溃时,可有豆腐渣样物质排出,破溃后可自愈。
专科情况: 头面、躯干及四肢(掌跖部位除外)可见多发囊肿,形状多样,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小至绿豆大小,最大者直径>10cm,囊壁较厚,触之较软,无压痛。
家族史
该家系4代共40人。本病患者7例,其中男4例,女3例,发病年龄及皮损情况均与先正者类似。
本家系未发病者其子代均正常,无隔代遗传现象,符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
组织病理
真皮中部可见囊肿样结构,囊壁附有较多皮脂腺,囊腔内大量角质物。
基因检测
KRT17 c.280 C>T
讨论 多发性脂囊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皮肤病, 致病基因是KRT17。本病可发生各年龄段,如出生时、幼年、童年、青年等;好发部位依次顺序为前胸中下部、面额、耳、眼睑、头皮、臂、躯干与大腿,偶可见会阴部、腋窝;直径数毫米至1-2cm,目前报道最大的直径为60mm [1]. 组织病理多表现为囊肿位于真皮内,囊壁为数层鳞状上皮组成,壁内面有一层嗜伊红均质化角质层,无颗粒层,囊壁内及邻近可见皮脂腺小叶。 本家系从临床表现、组织病理及基因检测均符合“多发性脂囊瘤”。其囊肿分布范围及大小均属罕见,最大囊肿直径>10cm,经查阅文献,此先证者皮损应是目前国内外报道最大者。 感谢张守民主任医师、李振鲁主任医师、李建国副主任医师及李明博士等分别在病例提供、病理诊断和基因检测等方面给予的帮助和支持! (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皮肤科王建波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