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魏浩
阅读提示
临近中秋国庆双节,月饼、烟酒、频繁的聚餐,易使血脂升高,血液变得黏稠,动脉供血相对减少,可导致心肌缺血,诱发心绞痛或心肌梗死,另外夏秋交替,天气转凉,也是诱使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高发的因素之一,“多事之秋”应引起中老年人对心血管疾病的警惕。
在9月30日世界心脏病日即将来临之际,接受本报采访的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心内科主任医师高传玉教授提醒,冠心病患者应谨防“节日综合征”,积极采取预防措施,防止心血管疾病的发生。
A
冠心病偏爱谁?压力+压抑+生活不规律者
日前,央视足球解说陶伟因心脏病突发猝死离世,引发大众对心脏病等心血管疾病的警惕。其实不仅陶伟,生活中还有很多名人因心血管疾病辞世,比如死于心脏骤停的46岁演员高秀敏。让人感叹的同时,也使人们对心血管疾病的预防敲响了警钟。
据了解,冠心病患者由于脂质代谢不正常,血液中的脂质沉着在动脉内膜上,一些类似粥样的脂类物质堆积而成白色斑块造成动脉腔狭窄,使血流受阻,导致心脏缺血,产生心绞痛。如果动脉壁上的斑块形成溃疡或破裂,就会形成血栓,使整个血管血流完全中断,发生急性心肌梗死,甚至猝死。
高传玉教授说,有家族患病史、患有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的人群是冠心病的高危人群。另外,长时间不运动和缺少体力活动的人群,以及经常受压力困扰,生活不规律的从业者,也成为新的冠心病高危人群。“一旦发生心血管事件,再次发生疾病的概率就会激增。”高传玉强调说,“心肌梗死患者疾病的复发死亡率高达35%以上,患者不仅时刻面临复发的精神压力,而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医疗负担,冠心病的预防已是迫在眉睫。”
B
冠心病患者年轻化趋势明显
目前,心脑血管疾病因其发病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已成为对我国中老年人危害最大的疾病之一。据卫生部《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1》显示,我国心血管疾病患者已高达2.3亿,不仅如此,其中最为常见的冠心病还表现出患病人群越来越年轻化的趋势。
在9月5日当天,高传玉教授被安排了15台冠心病手术。“现在冠心病患者的年龄越来越小,之前我有一个22岁的患者,是个小伙子,得了心梗。我们医院还有18岁的女患者,也是冠心病。”从整体趋势看,老年人比较注重对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但中青年人却往往忽略于此。
据介绍,医学界对疾病有“一级预防”和“二级预防”之说。对冠心病而言,如果目前未患冠心病要预防冠心病的发生,医学上称为“一级预防”;已患冠心病的更要防止病情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这是“二级预防”。“一级预防的投资小、作用大,但往往被人们忽视;二级预防相对比较复杂,目前也面临部分患者轻视的问题。”
C
冠心病“二级预防”遭遇执行难
对许多中老年隐性冠心病患者来说,“二级预防”更为重要。但事实上二级预防的现状并不乐观。
“我国冠心病死亡人数之所以居高不下,并逆势呈上升态势,主要是因为患者的服药依从性差,患者没有自始至终贯彻医生的建议和主张,很多人认为,冠心病急性发作治疗后,坚持吃一段时间药,只要不再难受,靠节制饮食、适量运动和戒烟就能远离二次发作。实际上,这些对于预防冠心病的二次发作还远远不够”,高传玉说,他的很多患者也存在这种情况。“有时候,对于病情较重,有复发危险的病人,医生提醒他要坚持吃药的话,根本引不起重视。只有医生说了狠话,说‘你这病如果不坚持服药,就会产生什么后果’,病人才会当回事。”
对此,国内有机构对冠心病患者的服药依从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是掌握冠心病知识较多,经济状况较好,以及药物副作用轻的患者,其服药依从性较好。“所以说,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医护人员还需要加强对患者的健康教育。同时,根据患者的经济条件及个体差异,合理地选择用药。比如有副作用小的肠溶阿司匹林,就可以避免药片对胃部的刺激。”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2-09/12/content_78064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