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常辉
今年26岁的时远鹏在8岁那年被查出患有糖尿病。此后,疾病让他离同龄人越来越远,后来由于没有坚持正规治疗,他的视力开始模糊,而且越来越严重,出现了并发症——眼底出血。
时远鹏说,他患病的时候,得这种病的人还很少,但现在,病房里经常看到情况跟他差不多的孩子。
据了解,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多,Ⅱ型糖尿病患儿从无到多。主要原因有两个:高热量饮食和心理压力。
对此,专家提醒,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和体重超标的孩子,每年要查一次血糖和糖耐量。
采访专家
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赵志刚 郑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教授 田晨光
郑大三附院生长发育门诊副主任医师 王伟 郑州市儿童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卫海燕
病例
20多岁小伙,糖尿病病史18年
时远鹏今年26岁,8岁确诊糖尿病,病史18年,因出现眼底出血住院治疗。
在病房见到时远鹏的时候,他缩成一团躺在床上。医生说,患者有比较严重的抑郁情绪,恐怕不愿接受采访,但他接受了。从床上坐起来,他个子不高,非常瘦,看着只有十七八岁的样子,一直低着头,很沉默。
时远鹏8岁那年,突然开始消瘦,每天喝大量的水,妈妈觉得不对劲,带他去医院检查,确诊Ⅰ型糖尿病。
由于每天需要打几次胰岛素,时远鹏必须每天回家,血糖控制不好的时候还要住院或者在家休息,不能上体育课,这些都让时远鹏离同龄人越来越远。“我知道跟大家不一样,同学也知道。我每天都是自己上学自己回家,没有朋友。”他说。
后来上了初中住校,课业负担加重,时远鹏也厌倦了每天几次的注射,他咨询过当地的医生,把注射胰岛素改为每天一次,还经常忘了打,偶尔才监测一下血糖。真正的阴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由于跟同学出去玩儿,时远鹏曾经三天没有打胰岛素,后来晕倒在回来的火车上,送到医院急救。时远鹏说,好几次失去意识的时候,他都觉得自己可能不行了。时远鹏的妈妈说,这样的急救发生过好几次。再后来,时远鹏视力开始模糊,而且越来越严重,被诊断为糖尿病引起的并发症——眼底出血。
采访的时候,时远鹏说,离他半米的东西他都看不见了。他一直搓着手,右手手指上有一个伤疤,他告诉记者,这是他自己摸索着去拿水杯被烫到的,已经一个多月了,由于血糖的问题,一直没有愈合,也是因为这个原因,他不能做手术治疗眼底的出血,所以他现在还在调整血糖,待血糖达标后过一段时间才能手术。
时远鹏说,家里已经为他看病花了很多钱,因为他的病,父母又生了他弟弟,今年弟弟上高三,妈妈还得在这儿照顾连杯水都不会喝的他,他觉得自己是家里的负担。他说,他小时候喜欢踢足球,得病后就再也没有玩过,每次体育课只能站在操场边看别人踢球。他说,他没有爱好,甚至没有一个朋友。他说,自从得了这个病,就没有想过理想,没想过自己想做什么,只想自己还能做点什么,现在更觉得自己废掉了,熬过一年是一年。
原因
Ⅱ型糖尿病患儿增多,高热量饮食和心理压力是主因
时远鹏说,他患病的时候,得这种病的人还很少,第一次在当地医院看病,医生还不敢确诊,是在郑州又看了才确诊的。当时坐大巴去北京看病,大巴司机和车上的人都没听说过这种病。但现在,病房里经常看到情况跟他差不多的孩子,跟他隔一个床,就是一个患Ⅱ型糖尿病的女孩,网上的病友群、病友论坛也很多。
据了解,近年来儿童糖尿病患者不断增加,呈现井喷之势。以前,儿童糖尿病绝大多数是Ⅰ型,Ⅱ型几乎见不到,这几年Ⅰ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没有明显增长,增加的主要是Ⅱ型。但由于孩子没有每年一次的体检,所以很难得到具体的流行病调查数据。
专家说,以前关注糖尿病预防,要关注消瘦的孩子(Ⅰ型糖尿病的主要症状跟成年人一样是三多一少:吃的多、喝的多、尿的多,少是指体重不断减轻),现在,也要关注胖孩子。Ⅱ型糖尿病患儿增多的主要原因有两个:高热量的饮食和心理压力。
很多人误以为吃碳水化合物(即主食)或吃糖太多才会诱发糖尿病,这其实是个误解,油脂和高蛋白饮食才是糖尿病的罪魁祸首,吃零食多、喝含糖饮料多也是原因之一。专家还强调:从婴儿时期家长就应该控制孩子的进食时间,进食时间拖太长是个不利因素。另外,很多孩子学习压力过大也是原因之一,压力大导致免疫系统、内分泌系统失调,糖尿病这种内分泌疾病容易乘虚而入,再加上很多家长对课业负担重的孩子有补偿心理,认为让孩子多吃点、吃好点可以给他们补充营养缓解压力,实际上是雪上加霜。
应对
有糖尿病家族史和体重超标的孩子,每年查一次血糖和糖耐量
专家指出,儿童糖尿病往往发病比较急,不像成年人那样有个较长的过程,而且一发病就进展很快,30%的患者一发病就出现了酮症(糖尿病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其中30%会因诊断、治疗不及时死亡。所以,孩子的发病不要简单以“三多一少”来做判断,尤其是婴幼儿。当孩子出现腹痛、脱水、昏迷等情况时,一定要查个血糖,这是酮症的典型症状。有时候,遗尿也是表现症状之一。症状不典型也是导致无法及时确诊、及时治疗的原因之一。
专家提醒,儿童糖尿病有三个年龄段是爆发期,三岁以内、六七岁和十四岁左右,而且还有一些诱发因素,比如感冒、病毒感染、胰腺炎、肠胃炎等,如果之前有这些诱因,又出现了以上这些症状,就要高度警惕糖尿病。
另外,如果妈妈在怀孕期间患妊娠糖尿病、宝宝出生时体重过轻也是危险因素。最近还有研究指出,宝宝三个月以内断母乳、牛奶添加过早也是诱发糖尿病的危险因素。
对于Ⅱ型糖尿病患儿不断增多,专家呼吁给儿童做定期体检。“近年来,孩子吃出来的病也多起来,儿童高血压、儿童糖尿病都在不断增多,特别是肥胖儿童做慢性病的体检非常有必要。”专家说。
专家建议,有糖尿病家族史的孩子和体重超标的孩子,每年查一次血糖和糖耐量,可以及早发现孩子对糖代谢的异常,及早调整。对于体重正常或偏瘦的孩子则没有必要做专门的预防,只是一旦出现三多一少的症状要警惕。还需要强调一点,就是要准确分型,并不是瘦的孩子都是Ⅰ型,胖孩子都是Ⅱ型,肥胖的儿童也有Ⅰ型糖尿病的患者。
孩子管理难度大,血糖不好控制
时远鹏说,进入初中以后,功课多起来,他就经常忘记打胰岛素,有时候并不是忘了,只是烦了。时远鹏的妈妈说,他都告诉家里人按时打了,实际上他都没有打,所以家里人一直以为他的治疗很规范,直到他一次又一次出现酮症,被送进医院。
采访中,专家对糖尿病患儿的治疗表示了同一个忧虑:孩子不听话,患者教育很难,因此血糖控制难度很大。专家指出,很多孩子意识不到血糖控制不好会导致的严重后果,对危险性认识不足导致了他们用药不及时不规范。擅自调整剂量、擅自停药的情况很常见,最常见的还有血糖监测不及时,对治疗效果不了解。特别是住校的孩子,家长鞭长莫及,孩子青春期比较叛逆,对治疗有抵触情绪,很容易导致治疗不及时、不规范。
孩子管理难度大,不仅仅体现在治疗上,还体现在饮食控制上。美食诱惑难抵御,家长更容易对生病的孩子有补偿心理,所以,“管不住嘴”是导致儿童糖尿病病区床位告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天管不住嘴,就得住半个月医院。所以糖尿病儿童的治疗,需要医生、家长和孩子三方面的努力。医生一定要不厌其烦地对家长和孩子进行教育,家长们也必须重视起来,不断给孩子强化概念,灌输规范治疗的意义以及疏于治疗的恶果。另一方面,监督孩子的饮食和治疗情况,一刻也不能疏忽,更不能孩子说什么就相信什么。”专家说。
成长阶段血糖波动,血糖监测必不可少
时远鹏的妈妈告诉记者,只有在医院住院期间,时远鹏能够做到每天7次监测血糖,自己在家根本做不到,别说一天七次,一天一次都做不到。时远鹏说,患病初期,他监测得比较勤,几年以后就是想起来了测一下。
对此,专家强调:血糖控制不达标、血糖不稳定会导致并发症很快出现,每天7次的血糖监测确实很难做到,但这是评估治疗效果、调整药物剂量、预防并发症的重要手段,即使血糖稳定后,每天餐前餐后的监测也是必不可少的。
糖尿病不是感冒发烧,用上药就万事大吉,它是一个长期、调控性的治疗,因此,用药的剂量很重要,多一点少一点,血糖就会有波动,用药只是手段,达标才是目的,所以监测血糖至关重要。
儿童糖尿病的血糖调节和控制比成年人更难,这是因为孩子在成长期,生长激素也有升糖的作用,所以血糖不稳定,不好调。在治疗过程中,还会出现疾病的蜜月期,也就是这个阶段几乎没有症状,即使不用药血糖监测也会出现虚假的美好,这大概在治疗半年到一年后出现,这个阶段可以在医生的监控下减药,小剂量用药但密切监控,因为蜜月只是假象,很多患者会在这个阶段停药,这会导致并发症很快出现。
血糖控制正常不会影响发育,Ⅱ型患儿经规范治疗可缓解
采访中,时远鹏常常流露出悲观的情绪,他觉得,并发症已经出现,眼睛毁了,自己一辈子也快到头了。但医生告诉他,要积极控制血糖,控制血糖后就可以手术治疗眼底的出血,只要血糖稳定,并发症就不会快速恶化,他还能回到之前的生活状态,至少生活自理没有问题。
对于儿童糖尿病患者的治疗,专家们表示很头疼。除了上面谈到的教育难之外,还有两个很重要的原因:第一,孩子在成长发育期,既需要比较多的热量,又要控制热量,这本身就有点矛盾,需要非常科学地调配饮食,孩子和家长免不了经常往医院跑,调整治疗方案,久而久之,很难坚持。第二,很多治疗糖尿病的药物孩子不能用,就目前来讲,儿童糖尿病能用的只有胰岛素和二甲双胍。
但对于治疗效果,专家们还是比较乐观。很多家长最关心的就是孩子患病后会不会影响生长发育,对此,专家指出,只要血糖控制正常,不会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前提是血糖控制好。另外,目前治疗方面也有突破,经过强化治疗,Ⅱ型糖尿病患儿有可能达到长期缓解的效果,也就是说可以长期不需要用药。
http://newpaper.dahe.cn/dhjkb/html/2013-02/22/content_853213.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