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大了,听力下降似乎是每个老人都要面临的问题。
但是,在你身边是不是也有七八十岁依旧耳聪的老人,这究竟是为什么呢?
□记者 林辉
3月3日是全国爱耳日,今年的主题是“关注老年人听力健康”。让我们一起来学习有关老年人听力健康的保健预防治疗知识,对他们多一些耐心,给他们多一些关爱。
小细节判定老人听力状况
“步入60岁后,听力就开始逐渐衰退,一般70岁是听力出现严重障碍的高发阶段。”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耳鼻喉科主任马崧介绍说,但因为各人体质不同,出现阶段也会有变化,例如有高血压、糖尿病、肾病的人群则会提前,身体健康的人则会推迟。
马崧说,耳朵是一个很敏感的器官,出现以下几种情况时,就需要对老人的听力状况格外注意了:说话声音很大;经常侧着脸与人说话;说话时非常注意对方口型;经常要求别人重复所说的话;与人说话时经常“打岔”,答非所问;看电视时声音开得很大,很吵了,他却才觉得刚好;要求别人站在自己的一侧说话。“听力的下降同时可伴有耳鸣,或者眩晕,如果出现这些信号,更需要系统检查,早期干预”。
血管疾病是听力下降主因
“老年人听力下降通常属血管神经性问题,因血管循环不好,供血不足引起的,所以,有脑梗塞和高血压的老年人会出现听力下降现象。”郑州人民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孟彤说,这类人群的血管不够畅通,导致内耳供血不足,还有糖尿病患者,也因为末梢循环不好,会出现耳朵不好使的情况。至于,有些老年人会出现耳鸣的原因,也是因为血管神经性问题,如高血糖、高血压、肾虚、内分泌紊乱,都会导致血管障碍,引起耳鸣。
孟彤说,耳鸣是耳部疾病的症状表现,若耳鸣持续1~2天,就一定要到医院检查,“有些高频耳聋最初只是单纯耳鸣,听力都不受影响,但时间长了会突然出现耳聋”。
精准检查方能对症治疗
“耳聋分为神经性、传导性和混合性三类,神经性耳聋是因感音神经出现障碍;传导性耳聋是因内耳有炎症,有积水;混合性耳聋是上面两种因素交叉引起的。”孟彤说,如果发现老人听力下降,可通过纯音测听、声导抗和耳声发射等检查,然后对症下药。
孟彤说,如果老年人出现突发性耳聋,可使用抗病毒和扩血管、溶栓的药物营养神经,通过吃药和输液都可以,“也可以使用激素类药物减轻内耳水肿,缓解突发性耳聋。”
“如果是由糖尿病、血管疾病等引起,就针对病因控制血糖或改善血液循环。”马崧说,有时游泳、沐浴时耳道进水,耳垢体积膨胀,突然感觉耳聋,只需取出栓塞即可,“慢性中耳炎可导致鼓膜穿孔、炎症性肉芽肿、钙化灶等病变,须及时进行治疗。”
孟彤特别提醒,应及时带老人到医院检查治疗,一直拖着不治疗,发展下去就会全聋,即使使用助听器也无效”。
预防要从生活点滴做起
“虽然随着年龄增加,听力退化不可避免,但可以通过积极的生活方式干预,科学用耳,可以保护听力。”孟彤说,老年人在日常生活中,要注意这些预防事项:
首先,要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调整饮食结构,多食含锌、铁、钙丰富的食物。切忌长期食用高盐、高脂肪、低纤维素食品,切忌暴饮暴食,要戒除烟酒,慎用或禁用对听神经有损害的药物。
其次,要控制情绪,保持乐观向上、不急不躁的心态。因为情绪激动可使肾上腺素分泌增加,内耳小动脉血管发生痉挛,内耳供氧不足导致突发性耳聋。
再次,要注意避免噪音接触,耳朵长时间接触噪音可导致噪音性耳聋,强烈的噪音对耳朵听力损害会更大。
最后,不要随便掏耳朵。俗话说“耳不掏不聋”。外耳道皮肤比较娇嫩,与软骨膜连接比较紧密,皮下组织少,血液循环差,掏耳朵时如果用力不当容易引起外耳道损伤、感染,导致外耳道发炎、溃烂。掏耳朵时稍不注意,还会伤及鼓膜或听小骨,造成鼓膜穿孔,影响听力。 线索提供 卢亚敏 邢永田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02/27/content_855231.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