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

图片

健康科普

《大河报》药,安全使用有一套

时间:2013-12-20

“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记者 林辉

阅读提示 | 上周,国家卫生计生委公布了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生活中,我们该如何正确用药呢?请听听我省药学专家给出的合理的建议和意见。

受访嘉宾

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药学部主任 秦玉花    郑州人民医院药学部部长 李晓华    bet36体育投注:中医院药学一部主任 赵旭

擅自增减药量有副作用

用药原则: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

案例:62岁的张大爷,身体一直无大碍,就是血压有点高,需要一直服用降压药。上个月体检,医生告诉他血压降下去了。张大爷回家后,自己把每天服用的降压药减量了。结果没几天,张大爷就被送进医院。

解读:“这类病人最常见,他们觉得症状减轻,就会擅自减药甚至停药,当药物见效慢时,就会增加药量,还有一些人有时会忘记服药,将两顿并在一起吃。”赵旭说,这很容易造成病情反复。以胃溃疡为例,一定量的服药后,症状好像减轻了,实际上胃酸环境还没有很好恢复,这时擅自停药或减药,会失去很好的治疗时机,导致病情反复,以后更难治疗。

有些人认为,药吃的种类越多病好得越快,于是同时服用几种药物。殊不知,这更加危险。秦玉花说,原因很简单,“是药三分毒”,一次同时服用两种或两种以上药物,很可能存在药物间的相互作用,加重毒性或产生新的毒性。比如他汀类药物(降低胆固醇药)与贝特类药物(降甘油三酯药)联合使用,就存在溶解横纹肌的危险。所以,用药时要遵循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的原则。  

不能一感冒就输液

用药原则: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案例:近期,我省气温的快速下降让许多人难以在短时间适应,部分身体素质差的人一不小心就着凉感冒了。而一些感冒的病人不管自己的病情,盲目地到医院输液。不管有没有细菌感染,在葡萄糖水或盐水中加入抗生素,是常有的事。

解读:“普通感冒本质上是一种自愈性疾病,吃药主要是缓解鼻塞、流涕、头痛、发热等症状,只要注意休息、戒除烟酒、多喝水,即使不治疗,一般一个星期左右也会好。”李晓华说,有些人认为,感冒后用抗生素、输液治疗好得快,其实是不科学的。90%的感冒是由病毒引起,抗生素对病毒是没有作用的。一感冒就用抗生素,不仅机体容易产生耐药性,而且还会杀死正常细菌,降低人体的防护能力。

“选择给药途径时应遵循国际公认的原则,即根据病情能口服的就不注射,可以皮下或肌肉注射的就不静脉注射或输液。”李晓华说,这是因为口服药物进入胃部后,有一个人体吸收接纳的过程,如有不良反应还可以洗胃;肌肉注射的吸收需要时间,能给急救制造一定条件;而输液时药液直接经由血液进入体内,要是有伤害,会当即爆发并且十分凶险。

李晓华说,通常静脉输液的四个适应指征是:严重脱水,不能口服补充液体;严重感染;病情严重无法口服药物;需要用的药物只能通过静脉点滴。

抗菌药要吃够疗程

用药原则: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案例:黄先生扁桃体发炎,发烧2天,医生给他开了头孢拉定,吃了两次就有明显好转。他怕抗生素吃多了会耐药,便自己停了药。两天后,他又开始发炎、发烧,而且症状更重。

解读:“很多人和黄先生一样,在使用抗菌药物时,一有效就停药,没有服够疗程,可能让疾病反复发作,还会引起耐药。”秦玉花说,使用抗菌药物就像打歼灭战。药物是士兵,细菌是敌人。要想消灭敌人,先要把对方围住,再进行攻击。假如一个疗程是5天,前3天是在包围敌人,再通过2天的苦战,才能彻底消灭他们。在被完全包围的时候,细菌无法捣乱,人体的不适症状会减轻,但如果这时擅自停药,就相当于把部队撤了下来,后果不言而喻。

“很多人还喜欢擅自改变服药时间,这也容易产生抗药性。”秦玉花说,如果抗菌素使用时断时续和不按时定量,不但吃下去的药对细菌没作用,还可能会帮助细菌转型与变性,等日后再用同等的药就无法产生作用了。

激素类药物具有多重药理作用,如使用不当,也有可能导致多种不良反应。秦玉花说,假如某支气管哮喘病人使用了强的松(糖皮质激素类)一段时间,待症状好转时,擅自停用,可能会导致莫名的恶心乏力甚至昏迷,这是因为其使用激素类药物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擅自停用导致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引发多种不良症状,严重的会危及生命。同时,擅自多用激素类药物同样会有严重的不良后果,例如导致股骨头坏死、骨质疏松。

秦玉花说,长期用药的患者要严格遵医嘱控制用药剂量,并在门诊定期复诊。当病情稳定后,在医生的指导下有计划地调整剂量,有些病人可改用其他药物和治疗方法。

网络购药认清资质

用药原则:买药要到合法医疗机构和药店,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案例:今年11月,哈尔滨的赵先生在网上免费领取了一台号称“中国中医科学院研制”的熥股力神股骨头治疗仪,还购买了配合治疗的离子导入包。一周后,在对方推荐下,他又买了治股骨头坏死的口服药,可收到的却是治疗胃病和类风湿病的药。

解读:“假劣药泛滥目前仍是世界性难题,我国的假冒伪劣药品同样屡禁不止。”秦玉花说,购买药品时要到合法的医疗机构和具有“药品经营许可证”和“营业执照”的药店,不要随意到网上或者来历不明的摊点或个人处购买药品,并在医生或药师指导下合理用药。

记者从食药监部门了解到,正规的向个人售药网站具备“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和“互联网药品信息服务资格证书”,并在网站的显著位置标示出“互联网药品交易服务资格证书”的编号,而证书编号可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网站上查询。

同时,即使是获批的网上药店,也仅能销售审批范围内的部分非处方药,即标有“OTC”标志的药物。网上大肆宣传兜售的各种专治疑难杂症特效药,均为假药劣药。

不看说明书,服药拉肚子

用药原则:阅读药品说明书,特别要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案例:本月初,郑州的杨女士因咽喉肿痛等症状,自行购买几盒×清胶囊祛火,几天后出现皮疹、腹泻等症状,并日益严重,遂到医院就诊,被怀疑为药物引发的不良反应。杨女士取出×清胶囊的说明书,看到“不良反应”栏中印有“偶见皮疹、恶心、腹泻、腹痛”字样。

“要是之前仔细看了这个说明书,就不会在出现明显不良反应后还继续吃了。”杨女士说,购药后她只是看了下外包装上印的“一次2粒,一日3次”,就按量吃药了。

解读:“医生、药师等专业人员必须了解药品说明书,患者也应仔细阅读。”赵旭说,为方便患者购买使用,药品外包装上通常印有功能主治、用法用量等最简单和基本的信息,而说明书上有更详细、更重要的信息,如用药禁忌和不良反应等,这与用药安全息息相关。

赵旭说,以用药禁忌为例,一些药品有过敏史者需谨慎使用,如青霉素类等;一些药品使用后一段时间不能服用其他药品或食品,如头孢类药品服用后绝对不能饮酒,还有药品使用后连果汁都不能喝等,不遵从易引发危险。

“再以药品不良反应为例,虽然较少发生,但是极端情况下很可能危及生命,因此提前知道药品的不良反应十分必要,在出现相关症状后能及时知道并处理,从而避免严重后果。”赵旭说,如果是在医院开的药方,在出现医嘱与药品说明书不一致的情形时,最好听医生的,“因为药品说明书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用量,并不适合每个人每种情况”。

止痛药得合理使用

用药原则: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案例:张大妈扭伤了腰,去医院诊治,医生给她配了止痛药以及活血化淤的中成药。医生嘱咐,止痛药不能多吃,最多用一个星期。一星期后张大妈的腰伤没好,她就继续服用止痛药,直到腰痛好转。过了一段时间,张大妈发现大便发黑,立即去医院检查。医生说,大便发黑是消化道出血。原因在于长期服用止痛片。

解读:“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包括中、西药,处方药、非处方药。”秦玉花说,非处方药虽然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严重不良反应发生率比较低,但长期、大量使用也可能会引起不良反应。

“人与人之间存在个体差异,不同的人对同一种药的不良反应可能有很大差别。”秦玉花说,随着非处方药品种的不断增多和使用的不断普及,患者医药知识不足、无医生或执业药师指导,因药品使用不合理而导致的药物毒副作用、疾病被延误或误治的情况逐渐增多,其潜在的危险性进一步增大。因此,非处方药也要严格按照说明书的规定使用,并需密切观察用药后的反应。一旦在用药过程中出现不适症状,都要引起高度重视,应立即停药并及时咨询医生或药师。

特殊人群用药有禁忌

用药原则: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案例:氟喹诺酮类药品是广谱抗生素,这类药品的通用名中多带有“沙星”二字。11月21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发布了第58期《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提醒糖友、儿童和重症肌无力患者等三类人慎用,否则,或致糖友血糖波动,或影响儿童的身高,或加重重症肌无力患者症状。

解读:秦玉花说,老年人、婴幼儿、孕妇及哺乳期妇女等部分特殊人群,他们在生理生化功能上与普通人有很大差异,他们对药物的反应与普通人也会大不相同,而特殊人群就要做到特殊对待。

“对孕妇来说,没有绝对安全的药。”秦玉花说,孕妇服用某些药物后不但对自己有影响,而且可通过胎盘影响胎儿,因为胎盘屏障并不能阻挡所有药物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从临床用药考虑,对已知有致畸作用的药物,不应再给孕妇应用,而在妊娠的头3个月内应尽量避免应用任何药物。

秦玉花说,儿童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尚未发育成熟,对药物的耐受性和反应与成人有所不同,故儿童用药的选择从品种、剂型和剂量上不能随意参照成人用药。

“老年人各组织器官功能都有不同程度的退化,从而影响了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同时老年人往往伴有多种疾病,用药品种多。”秦玉花说,老年人用药应针对病情优化治疗方案(包括品种选择和剂量调整),联合用药时要注意规避药物的不良相互作用。

肝脏、肾脏是药物代谢和排泄的重要器官。秦玉花说,有肝、肾疾病的患者就医时要主动告知医师,用药前认真阅读药品说明书,或向医师、药师咨询。

“在从事驾驶、操纵机器和高空作业前避免使用抗感冒药、抗过敏药和镇静催眠药等药物。”秦玉花说,服用这类药物后易出现嗜睡、眩晕、反应迟钝、注意力分散等症状,严重影响工作,危害人身安全。从事上述工作的人员就医时应主动告知医师。

随意放置,药品失效

用药原则: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谨防儿童及精神异常者误服、误用。

案例:郑州的张女士最近得了口腔溃疡,医生建议她吃点维生素C。维生素C是她家的常备药,可她吃了一个星期还不见好。后来张女士仔细看了看药,白色的药片已经发黄。原来是瓶盖没有拧紧,药品发生了氧化反应而失效。

解读:“药品保管不当会导致变质失效,甚至增加毒性,故应严格按照药品说明书的要求妥善存放。”李晓华说,在药品贮存方面,一般药品的存放都要注意避光和密闭,其中备注常温存放的适宜温度为0℃~30℃,备注阴凉处存放的,其存放温度最好不要超过20℃。

李晓华说,不同类型的药物,如内服药和外用药最好分开存放,包装和说明书是查看保质期和用药方法的重要材料,不能为了节省存放空间擅自丢弃。

过期药品不能使用早已是共识,不过李晓华说,衡量药品,尤其是已经开封的药品是否过期,并不能仅仅依据药品包装上标注的有效期。

例如,瓶装的胶囊、片状药物开封后应尽量在3个月至半年内服用完毕;软膏剂在室温(25℃以下)下最多可保存2个月;除非另有说明,眼药水一般在首次开封后使用时间不应超过4周;对于川贝枇杷膏、急支糖浆等糖浆类药品,一旦开封,在瓶口及瓶盖未受污染情况下,在室内常温(25℃以下)下可保存1~3个月。

此外,家中的药品要防止儿童及精神异常者接触,以免发生误服中毒事故。李晓华提醒,一旦发生误服或过量服用药物,突然出现不同寻常的症状,应携带药品及包装第一时间就医。

该打的疫苗不可少

用药原则: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案例:“我省将于今年12月5~6日和明年1月5~6日对两个月至7岁以下儿童进行脊灰疫苗和麻疹疫苗的补充免疫,请准备好接种证,详询当地接种点(省卫生厅)。”最近,很多家长会收到这样一条短信。这是我省新一轮脊灰疫苗强化免疫和麻疹疫苗查漏补种工作的开始。

解读:“接种疫苗是预防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手段,相对于患病后的治疗和护理,接种疫苗所花费的钱是很少的。”秦玉花说,接种疫苗后,有时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主要为接种部位的疼痛、红肿、硬结等局部反应,以及发热、倦怠、乏力等全身反应,“这种现象是正常的,作为一种异物,任何疫苗打进体内,都不可避免会引起个别人的不良反应,但这个不良反应率极其低,不超过百万分之一”。

“有些家长认为二类疫苗是自费苗,可打可不打。其实这是一种误区。”秦玉花说,第二类疫苗是对第一类疫苗的重要补充,并不是二类疫苗就不需要接种,实际上有些二类疫苗针对的传染病对人们威胁很大,如流感、水痘、肺炎等,患病后不仅对个人的健康造成很大危害,也增加了经济负担。但因为我国国力所限二类疫苗没有纳入计划免疫程序免费给儿童接种,公众可以根据经济状况、个体的身体素质,选择性接种二类疫苗。

保健食品没有治疗作用

用药原则: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案例:乐乐是天津一名六年级小学生,父母从一年前开始给他服用“富含DHA、增强记忆力、改善记忆”的益脑保健品,3个月后,乐乐吃了几千元的保健品,学习不见长进,反而出现了肌肉不自觉抽动的症状。

解读:“保健品具有一般食品的共性,能调节人体的机能,适用于特定人群。”赵旭说,保健食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作用,患有疾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治疗,不要相信违法广告的宣传,“建议选择保健食品时首先看自己是否需要,然后仔细研究产品所含有效成分的含量比,不能盲目听信”。

赵旭说,有调查发现,一些老年人因过度服用保健品,身体机能严重受损,不仅没有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还加速了衰老;女性盲目服用减肥、美容、排毒等保健品,由于激素类成分很多,大大提高了患肿瘤的风险;儿童过度服用保健品容易导致儿童性发育提前、智力低下并引发肥胖问题。

赵旭提醒,选购保健食品时,一定要选择在外包装盒左上方有保健食品专有标志的,也就是所谓的“蓝帽子”;购买时,尽量选择正规的超市、药店,谨防上当受骗。要查询保健品的真假,可登录国家食品药品监管局数据库。

感谢邢永田、潘黎黎、戴秀娟对本文提供的帮助

相关链接

合理用药十大核心信息

1.安全、有效、经济地使用药物。优先使用基本药物。

2.能不用就不用,能少用就不多用;能口服不肌注,能肌注不输液。

3.注意区分处方药和非处方药,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

4.阅读药品说明书,注意药物的禁忌、慎用、注意事项、不良反应和药物间的相互作用等。

5.处方药要严格遵医嘱,切勿擅自使用。特别是抗菌药物和激素类药物,不能自行调整用量或停用。

6.任何药物都有不良反应,非处方药长期、大量使用也会导致不良后果。

7.孕期及哺乳期妇女用药要注意禁忌;儿童、老人和有肝脏、肾脏等方面疾病的患者,用药应谨慎,用药后要注意观察;从事驾驶、高空作业等特殊职业者要注意药物对工作的影响。

8.药品存放要科学、妥善,以免变质或失效。

9.接种疫苗是预防一些传染病最有效、最经济的措施,国家免费提供一类疫苗。

10.保健食品不能替代药品。

http://newpaper.dahe.cn/dhb/html/2013-12/18/content_1003325.htm?div=-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