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 琦
夏季高温,各种虫类十分活跃,近日,我国频频出现市民被蜱虫、恙虫叮咬后受伤的事件。可别小瞧这些虫类,它们极有可能携带大量致命病毒。记者采访了bet36体育投注: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消毒与媒介生物控制研究室主任刘吉起、郑州市第六人民医院(bet36体育投注:传染病医院)主任医师李三景、bet36体育在线_bet36体育投注皮肤科主任医师张守民,深入了解蜱虫、恙虫、隐翅虫的防制手段及后续治疗措施,写成此文,以期对读者有所帮助。
恙虫 叮咬引起高热、皮疹、心肺衰竭
显微镜下的恙虫
恙虫的生活环境
恙虫多见于亚热带地区,恙多生活在温暖、潮湿的灌木丛边缘、草丛及河岸。夏季是高发期。恙虫喜欢叮咬人体的潮湿处,例如发际、腋下至胸乳部、腹股沟、四肢等,引起恙螨皮炎,严重的还可引起恙虫病。因此,喜爱户外运动的市民要特别当心。
事件回放
前不久,厦门市一名网友称同事被恙虫咬伤后发高烧昏迷,被送往重症监护室(ICU)。广州一男子在公园休息时阴囊被恙虫咬伤,后病重身亡。据悉,我国福建、广东等地每年要接诊几百例被恙虫咬伤的患者。目前,广东省已接诊了3名恙虫病重症患者。
叮咬症状和采取措施
恙虫叮咬人时会分泌一种酶使人麻痹,所以叮咬时人不会感觉到痛,但被叮咬后98%都会产生焦痂,主要分布在腋下、乳房下、会阴部、后背等隐秘位置。
李三景表示,恙虫病是由恙虫病立克次体引起的急性传染病,系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恙螨幼虫为传播媒介。恙虫病首发症状是高热,恙虫病除了眼睛红,还有皮肤红肿,四肢麻痹,恶心嗜睡等症状。
李三景补充说,恙虫多见于潮湿地区,在我省比较少见。该病患者多有野外作业史,潜伏期5~20天。临床表现多样、复杂,并发症多,常可导致多脏器损害。恙虫病起病急,有高热、毒血症、皮疹、焦痂和淋巴结肿大等特征性临床表现。严重者可因心肺肾功能衰竭而危及生命。
如果人们在野外活动后出现长时间高热不退,且腰、腋窝、腹股沟等处发现焦痂,要警惕是否患上恙虫病,应及早就医。
李三景表示,要防范恙虫,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避免在草丛灌木中坐卧休息。
二、进入上述地区活动时,扎紧袖口、裤管口,衬衣扎入裤腰内,减少恙虫的附着或叮咬。
三、在暴露的皮肤和裤脚、领口或袖口喷驱避剂进行防护。
四、野外活动后,及时拍打衣物,抖落附着的恙螨。换衣洗澡时,重点擦洗腋窝、腰部、会阴等皮肤柔软部位,可减少被恙虫叮咬的机会。
蜱虫 或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
事件回放
今年7月,山东省招远市一位68岁的老人被蜱虫咬伤,高烧十几天后,不治身亡。我国吉林省也发现了携带新型布尼亚病毒的长角血蜱。
生活环境
蜱虫分布很广,我省大部分地区都能发现蜱虫。蜱虫栖息场所复杂,草地、树林、山地荒坡、河滩谷地以及茶园等处,蜱虫都能适应这些环境条件,一般栖息在人类或动物经常活动的地方,伺机侵袭吸血。此外蜱虫也喜欢栖息在牲畜圈栏、狗窝、鸡窝以及野生动物洞穴和鸟类巢窝等处。
叮咬症状
刘吉起介绍,目前,我国大部分地区进入蜱虫活跃时期,人们在野外露宿、爬山时,应注意穿紧口、浅色、光滑的长袖衣服, 扎紧裤脚、袖口和领口,涂抹趋避剂,离开时检查异物,防止被蜱虫附着。
据刘吉起介绍,蜱虫俗称壁虱、扁虱等,是专吸血的体表病媒生物,不仅通过叮咬给人和家畜的健康带来危害,而且还能传播多种疾病。近年来,蜱虫及蜱媒传染病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特别是近期发生的蜱咬人事件和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例的发现和报告,人们对蜱虫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深入。
蜱虫在叮刺吸血时人体多无痛感,可造成局部充血、水肿、急性炎症,还可引起继发性感染。在蜱虫寄生过程中,可引起皮炎,大量寄生时常由于蜱类吸食大量血液的同时分泌毒素,引起患病动物贫血、消瘦、发育不良等,甚至会引起肌萎缩性麻痹,称为“蜱瘫痪”。蜱在寄生过程中,还能传播出血热、布氏杆菌病、巴贝斯虫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等疾病,可直接或间接造成人或动物死亡。
叮咬后如何处理
一旦发现有蜱虫附着体表,应用镊子取去,禁止用手去硬拔,以防撕伤皮肤组织或口器折断而产生的皮肤的继发性损害。可用氯仿、乙醚、凡士林油或旱烟涂在蜱虫头部,待蜱虫窒息后自然从皮肤上落下,千万不要生拉硬拽;也可点支烟,用烟头烫使蜱钻出来。应及时对被蜱虫咬过的伤口进行消毒处理,如口器断入皮内应手术取出;患者一旦出现发热等疑似症状或体征,应及早就医,对症处理,并告知医生相关暴露史。
对于蜱虫的防治最好的方法是做好个人防护,穿长衣长裤不裸露皮肤,到野外还可以使用避蚊胺等驱避剂。刘吉起表示,蜱虫传播疾病主要症状及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摄氏度以上,伴乏力、恶心、呕吐等,部分病例有头痛、肌肉酸痛、腹泻等。
刘吉起提醒,户外活动后一旦发现有异常症状,并有蜱虫叮咬史的一定要及时就医。
据刘吉起介绍,蜱虫活跃期在每年4~10月份,现已进入蜱虫活跃期,应多加预防。蜱虫叮咬时会释放一种麻醉剂,被咬者没有任何感觉,蜱虫吸了血之后会涨得很大。被蜱虫咬伤的部位多为头部、颈部、后背、前胸、腰腹部、脚踝下方等,市民应注意自身防护。刘吉起提醒人们:“进入夏季,天气越来越热,户外活动也越来越多,市民在进出田间、草坪等场所时,容易引来蜱虫叮咬。目前,治疗被蜱虫咬伤,暂无特效药。因此,要以预防为主。”
显微镜下的蜱虫
隐翅虫 强酸体液引发溃烂
放大镜下的隐翅虫
隐翅虫比较小,身长0.8厘米,夏秋两季最常见,白天栖息在草丛中,夜间才出来活动。
事件回放
市民小段发现自己的脖颈处出现了片状和条状的红斑,还伴着轻微的痒痛,突发的症状弄得他一头雾水,于是他请了假来到医院。原来,小段在睡梦中感觉有蚊子便拍了几下,没想到就成了这样。医生称小段极有可能遭到毒隐翅虫“袭击”,引发了“隐翅虫皮炎”。
生活环境
隐翅虫滋生在潮湿的地方,如淡水湖边、水沟、池塘、河流漫滩、杂草丛、水稻、玉米等作物田中。白天活动,常在作物或杂草茎叶上爬行,受惊时奔跑速度很快。以小型昆虫、植物花粉、腐烂的有机质为食;具有明显的向光性(特别是对荧光),还具有向高性,在同等条件下,隐翅虫总是喜欢飞向高处。其爬行速度很快,飞进室内后便在天花板、墙壁上、家具、衣物表面、人体上四处爬行,使人染病。
预防和治疗手段
张守民表示,隐翅虫的体外并没有毒腺,不会蜇人,但是其体液是强酸,被打死后体液会流出来。一旦体液沾到人体皮肤上,会使得皮肤产生过敏反应,出现条状或者斑状的红肿,一般来说,一周左右这种症状就会消失,不会留下后遗症。
张守民表示,如果发现自己沾上了隐翅虫的毒液,应立即用清水或者肥皂水清洗,若出现红斑或水疱时,应涂抹哈西奈德溶液、卤米松、地塞米松等药膏。严重时可口服或注射糖皮质激素。
张守民表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保持室内外卫生,防止蚊虫滋生,关好纱窗。
二、关灯睡觉,睡觉前检查床上是否有隐翅虫。
三、尽量采取各种驱蚊措施,如点灭蚊器、涂抹花露水等。
四、若隐翅虫停留在皮肤上,不要用手直接拍打,应用嘴吹气将其赶走。
五、到郊外游玩时,做好必要的防护,尽量穿长袖衣裤
六、隐翅虫在遇到风油精时会立即毙命,可采取涂抹风油精的办法驱除隐翅虫。
http://www.yywsb.com/list,11857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