膀胱是人体储存和排出尿液的重要器官,其正常功能依赖于神经与肌肉的精密协作。然而,对于脊髓损伤、神经源性膀胱、多发性硬化症或术后恢复患者而言,膀胱排空障碍可能成为严重影响生活质量的难题。此时,间歇导尿(Intermittent Catheterization, IC)作为一种安全、有效的解决方案,逐渐成为医学界和患者信赖的“膀胱健康守护者”。
正常情况下,当膀胱充盈到一定容量时,神经系统会触发排尿反射,逼尿肌收缩、尿道括约肌放松,从而完成排尿。但若因疾病或损伤导致神经信号传导中断(如脊髓损伤),或肌肉协调性丧失(如神经源性膀胱),膀胱可能无法有效排空。长期残余尿滞留会引发一系列风险:
尿路感染:残余尿成为细菌滋生的温床;
肾损伤:尿液反流至肾脏,可能引发肾积水或肾功能衰竭;
膀胱过度扩张:导致肌纤维断裂,进一步损害膀胱功能。
传统留置导尿管虽能引流尿液,但长期使用易引发感染、尿道损伤等问题。而间歇导尿通过“按需导尿”的模式,模拟自然排尿周期,成为更优选择。
间歇导尿是指患者或护理人员定时将一次性导尿管经尿道插入膀胱,排空尿液后立即拔除的操作。其核心理念是:
规律排空:每隔4-6小时导尿一次,避免膀胱过度充盈;
保护功能:减少残余尿,维持膀胱肌肉弹性;
降低感染风险:相比留置导尿,间歇操作大幅减少细菌定植机会。
国际尿控协会(ICS)推荐间歇导尿为神经源性膀胱管理膀胱排空的“金标准”。
间歇导尿的成功实施依赖于科学指导和规范操作:
清洁而非无菌:居家操作强调手部清洁和导尿管外包装完整,无需严格无菌环境;
润滑与角度:使用水溶性润滑剂,女性患者取仰卧位,男性患者需提起阴茎与腹部呈60度角,以顺应尿道生理弯曲;
个性化方案:导尿频率需根据膀胱容量、残余尿量调整,通常每日4-6次;
心理适应:通过培训克服初期紧张感,多数患者可在1-2周内掌握技巧。
误区1:“导尿会依赖成瘾”。
事实:间歇导尿通过规律排空帮助膀胱恢复生理节律,反而可能促进部分患者功能改善。
误区2:“只有医院才能操作”。
事实:经过专业培训后,90%以上患者可在家独立完成,实现“导尿自由”。
五:结语
间歇导尿不仅是医学技术的进步,更是对患者尊严与生活质量的尊重。通过科学管理和积极心态,膀胱排空障碍患者完全可以重获自主生活的信心。(胃肠外科 李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