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岁的赵先生最近两个月总感觉胸口像揣了一团火。每顿饭后胸骨后的烧灼感让他坐立难安,夜间反酸更是频繁发作,常常被呛醒后整夜无法入眠。直到某天清晨,他在睡梦中突然被剧烈的胸骨后烧灼样疼痛痛醒,同时感到咽喉酸苦,这使他惊恐万分,迅速从床上坐起并喝下几口左右温水,感觉胸痛症状缓解后,慌忙到我院消化内科就诊。
在医院检查后,赵先生心电图、心肌酶谱等心脏检查均无异常,胃镜检查结果显示食管中下段有纵向糜烂,确诊为反流性食管炎(C级)。医生严肃提醒:“再拖延可能引发食管溃疡甚至狭窄,增加癌变风险!”赵先生这才意识到,那些被忽视的“小毛病”背后,藏着一个需要系统防治的疾病。经过2个月规范治疗和生活方式调整后,这些不适症状基本消失。
这个案例折射出我国1600多万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典型困境——对"反酸"的轻视终酿成器质性损伤。
一、认识反流性食管炎
反流性食管炎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一种类型,指胃酸、胆汁或胃内容物反流至食管,导致食管黏膜炎症、糜烂甚至溃疡的慢性疾病。长期反复发作可能引发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癌前病变)等严重并发症。
它有一些很典型的症状,需要引起重视:
烧心:胸骨后或上腹部灼烧感,饭后、平躺或弯腰时加重。
反酸:胃内容物或酸水反流至口腔或咽喉,伴酸苦味。
胸痛:类似心绞痛,可能与食管痉挛或黏膜损伤有关。
有些食管外症状,易被忽视或误诊:
慢性咳嗽:尤其夜间或晨起时加重,酸液刺激咽喉或误吸至气管。
声音嘶哑/咽炎:反流物损伤喉部黏膜,导致声带水肿、咽部异物感。
牙齿酸蚀:长期反酸腐蚀牙釉质,引发牙齿敏感、龋齿。
哮喘样发作:酸雾刺激气道,诱发喘息、胸闷,易被误诊为哮喘。
反流性食管炎的并发症表现:
吞咽困难:食管狭窄导致食物通过受阻。
呕血/黑便:食管黏膜糜烂出血。
Barrett食管:长期炎症导致食管黏膜细胞癌变风险增加。
高危人群:肥胖者、长期吸烟饮酒者、孕晚期女性、习惯餐后立即平卧者。
反流性食管炎的检查诊断
胃镜检查是主要诊断手段之一,它可以明确食管情况,排除其他器质性疾病;24小时PH值监测可进一步协助诊断反流性食管炎,可明确是酸反流还是碱反流。一些患者担心胃镜检查过程难受而排斥胃镜,其实也可以选择进行无痛胃镜检查。
三、科学防治核心措施
1、生活方式调整:防胜于治,从细节切断反流诱因
体重管理:体重指数(BMI)超过24kg/m?者减重5%即可显著改善症状。
饮食管理:遵循“低脂、低糖、低刺激”原则,忌咖啡、巧克力、薄荷、浓茶、辛辣食物及酸性饮料;少食多餐,每餐七八分饱,睡前3小时禁食;避免暴饮暴食、不吃早饭、晚餐过多、睡前进食或睡前进食后立即平卧等。
戒烟限酒:尼古丁松弛食管下括约肌,酒精刺激胃酸分泌。
睡眠体位优化:夜间防护重点
抬高床头15-20cm(非单纯垫高枕头):利用重力减少夜间反流。
优先左侧卧位:解剖学角度可减少反流频率。
情绪管理:压力也是隐形推手。 压力、焦虑会通过“脑-肠轴”刺激胃酸分泌,加重反流症状,建议通过冥想、深呼吸、运动等方式减压,保持心情平和。
2、药物治疗:阻断胃酸是关键
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如艾司奥美拉唑、雷贝拉挫)是核心用药,强效抑制胃酸分泌,需规律服用8周。
促胃动力药(如莫沙必利):加速胃排空,减少反流机会。
黏膜保护剂(如铝碳酸镁):中和胃酸,形成保护膜。
注意:症状缓解后根据情况确定是否需维持治疗,擅自停药易复发。
3、手术治疗:药物无效、严重并发症(如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或合并食管裂孔疝者,可选择手术治疗,如内镜微创手术:贲门缩窄术、射频消融等;外科手术治疗如胃底折叠术。
三、反流性食管炎引发胸痛急救措施
当反流性食管炎引发胸痛时,需首先排除心源性胸痛(如心绞痛、心梗)。若确认是反流性食管炎引起,可采取以下紧急措施缓解症状:
保持直立姿势:避免平躺或弯腰,站立或坐直,利用重力减少胃酸反流。
2、服用抗酸药物中和胃酸:快速起效的铝碳酸镁(如达喜)、氢氧化铝凝胶等,可短期缓解烧灼感。抑酸药物质子泵抑制剂(PPI)(如艾司奥美拉唑):需长期规律服用,但紧急时可短期使用。
3、少量饮水或低脂牛奶:温水或低脂牛奶可短暂稀释胃酸,但避免大量饮用(可能加重反流)。
4、放松与调整呼吸:缓慢深呼吸,缓解焦虑诱发的食管痉挛。
反流性食管炎是典型的“生活方式病”。胃酸的“逆流而上”是身体发出的警报,每一次反流都是胃酸在食管壁上刻下的"蚀痕",更是食管在呼救!及时干预不仅能缓解症状,更是在预防一场潜在的癌症危机。从现在开始,给食管一个“无酸”的未来,让每个夜晚都安稳无忧。守护食管健康,从每一顿温和的饮食、每一次主动的放松开始。(门诊部 职志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