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理诊断对医生判断病情、评估是否进行外科手术等非常关键。尤其在基层对口支援的日常工作中,遇到的一些患者因为病理结果的出现,患者和家人情绪瞬间变化,让我深感病理诊断的重要性。
差点做了手术的何先生
44岁的何先生是一名老干警,在我院体检时CT发现肺部结节,并且这个结节已经22mm,接近一个蚕豆大了,张牙舞爪的伸向周围的肺组织,紧邻着周围的胸膜,影像结果高度可疑恶性肿瘤,何先生和家人决定前往省医本部做手术。
来到省医本部后,呼吸内科医生看完CT也觉得肺部的结节令人十分担忧,决定先穿刺取出来一部分组织,送病理确定是否恶性肿瘤后再进行手术。常规病理HE染色中确实见到了异型细胞,病理科和呼吸内科医生都知道,这几个字意味着极有可能就是恶性肿瘤。但医生建议他们先不要慌,因为凡事都有万一,或许还有可能是一些特殊退变的细胞。于是,病理又继续加做了免疫组化,证实这些异型细胞居然是是极为少见的不典型的组织细胞,并不是恶性肿瘤。
何先生一家知道这个消息又惊又喜,一时间甚至不敢相信。治疗一段时间后,何先生症状显著改善,避免了手术和放化疗。目前何先生完全回到了以前的工作和生活状态,也更加注意平时的体检和身体健康。
幸亏做了手术的丁老太太
年过七旬的丁老太太,是大别山分院一位外科大夫的母亲。患者近一年多一直感觉肚子饱胀,反复几次胃镜只提示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这是一种癌前病变,按照治疗指南只需要密切观察随访。这位外科大夫不放心,来找我咨询。结合以前及复查的胃镜结果,我认为有极少的几个腺体可能已经变成了恶性的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建议尽快处理。
家属带上患者及时赶往院本部做了内镜下黏膜剥离手术,术后病理结果显示胃早期腺癌。由于肿瘤处于非常早期阶段,手术治疗可以达到完全临床治愈。外科大夫后来跟我说,自己看到“早期腺癌”惊得一身冷汗,幸亏发现得早能完整剥离,算是有惊无险。
病理报告中的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是个啥?
胃的低级别上皮内瘤变仍然属于良性的病变,但是,如果进一步任其发展,则有可能发展成为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在诊断方面,胃高级别上皮内瘤变已经属于胃早癌,生物学行为是恶性肿瘤。所以,对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的处置方法:
1、患者可以选择密切随访,一个月、三个月、半年左右,分别做一次胃镜及病理活检,看看病变是否进一步发展。
2、可以选择内镜下微创切除,切下来的组织一定要送病理活检,查看边缘是否切除干净,如果病变面积较大不能一次手术完全切除,或者病变距离切缘特别近,则需要二次镜下治疗。目前对于胃低级别上皮内瘤变,还没有必要进行部分胃切除手术,镜下治疗是比较有效的治疗方式。
病理报告中免疫组化加号和减号是啥意思?有些病理报告中会看到免疫组化的结果,几个英文字母和括号里面加号减号。英文字母是不同的免疫组化指标,加号表示阳性,标记物有表达,加号越多阳性率高,标记物表达强度越强。减号表示阴性,代表该标记物没有表达。
免疫组化是病理医生诊断疾病非常有用的检查项目,对于疾病的明确诊断、鉴别诊断甚至治疗都有重要的价值。免疫组化指标阳性不一定是恶性,同样的,阴性也不一定是良性。病理医生会根据不同显微镜下的形态开不同的免疫组化标记,无需对免疫组化的结果太过于紧张。(大别山分院病理科 范盼红)